河北唐县,距保定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总人口不足60万的小县却是上古尧帝的封地。公元前2360年,尧被封为唐侯,治所阳邑,亦称唐,即在今唐县境内。《尚书·尧典》上记载,在尧帝的带领下,中国古代先人第一次测定了春夏秋冬,“制定四时成岁”,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起点。
在唐县,这个在中国农业史上有着起点意义的地方,这里的农业如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尧当年不会想到,四千多年后,一种叫做互联网的东西,彻底改变了他封地里的每一片农田。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引领下,几千年来的贫困,正在慢慢远离唐尧故里的这片大山。
唐县商务局局长魏立群告诉我,这里的人们相信这样一句话: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人也皆可以做电商。
开山人的执拗
唐县很多人都听说过胡光,山上老史家的大女婿。
老史家有三个闺女,还有三个女婿,再加上老两口,山里人家,人口算是挺多。
我见到胡光的时候,他坐在山顶的小屋旁的石凳上,岳父岳母躺在树荫间的吊床上惬意地休息,胡光递给我一杯茶:“蒲公英叶子做的茶,败火的,尝尝?”
胡光身材魁梧,过去在洛阳当过兵,性格开朗,爱开玩笑,但他心里却有一种执拗。这种执拗二十年来,除了对家庭的呵护,只用在了一件东西上——核桃。
秋日午后,胡光坐在山顶上看向远方,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是他承包下来的山地农场——一共有1000亩。
对于我这样的城里人而言,无法理解拥有一座山是什么感觉。但胡光告诉我,这并不轻松,更多的是辛酸和坚守。
他坐在那,像一尊守望者的雕塑。守着收成,也守着希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1998年开始,近二十个寒暑,让胡光尝尽了自然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的酸甜苦辣。
十年树木,核桃树十年才能挂果,虽然承包了村里闲置的1000亩荒山,但到目前为止,这座山上种出的核桃虽然开始给胡光带来了的收益,但和多年数百万元的投入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2013年以前,她们姐妹三个和我们几个女婿都外面打工,那时我在房地产公司上班,工资不低,但挣来的钱几乎全都投入在这座山上了。”胡光回忆说。
一座赔钱的大山,一赔还就赔了十几年。很难不让人想问,这是为什么?“很简单,我岳父有句话,山里人,本分就是种树。有树,踏实。”胡光说这话时,岳父戴着眼镜坐在不远处摆弄着刚收下来的核桃,虽然皮肤黝黑,但老人看起来有种山里人少有的书卷气。
胡光和家人给这座大山农场起名叫做“和乐园”,屋子外面挂着幅字,上面写的是:耕读传家。这仿佛是和乐园这家人的基本信条。
公共服务打通县内物流末梢
“和乐园的核桃接触电商是从2015年开始的。”胡光说,“尤其是2016年以来,唐县成了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给我们这些做农产品上行的人带来了很多实惠。”
唐县电商公共服务给胡光带来的实惠之一是节约了上行的物流成本。唐县形状狭长,从县城到最远的一个乡镇有近100公里。唐县打造了“345+1”的服务体系,即345家村级服务站+1家县级中心旗舰店,服务着唐县将近60万人口。村级服务站既是本村的服务中心、政务中心、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也是物流中心。此外,唐县还建成了2500平米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依托信息系统统一规划和调度,通过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和乡(镇)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共同配送体系。乡(镇)级物流分拨中心则充分利用已建和新建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作为物流快递分拨中心,向村级居民提供自提服务和双向物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过去我们的核桃发货即使每天只发一两件(5斤一件),也要亲自开车送到县城才能发走。现在通过电商成交的生意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买200多件,但末端的物流成本却省下了。无论是两件还是200件货,我只要把东西放到村里的服务站,他们就能帮我直接送到县里的物流中心,而且是免费的。”胡光对唐县末梢物流方面发生的便利深有体会。“在县内90%以上的村,上行农产品在县内的物流,我们目前基本可以做到当日达或者次日达。”唐县电商办主任杨金英说。
不仅如此,唐县还引进全国一流的农产品溯源项目落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溯源赋码,提升农产品安全信任和流通价值;在唐县农产品品牌管理与质量追溯机制梳理方面,由县商务局牵头,进行唐县电商产品品牌管理与质量安全追溯机制的制定,后期逐步协同农业局、市场监管局(包含工商局、质监局)等其他管理部门进行分段监管与联合执法;引入第三方(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保险理赔机构等)进行监督管控。
电商扶贫的“领头羊”模式
农产品卖出山去,帮助贫困户脱贫,唐县采取的是“领头羊”模式。除了胡光,我在唐县还见到了另外一位电商领头羊,和胡光一样,李计权也承包了1000亩地,只不过他种的不是核桃,而是果树。
1000亩地究竟有多大,在我的要求下,老李帮我做了一个朴实的描述:“四个人,把1000亩地的果树全部浇一遍水,就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老李眼睛很大,嘴唇很厚,面相憨厚。他开山种树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把原来村里贫困户手里闲置的荒芜的山地都利用起来,在自己创业的同时,也能帮助贫困户增收。“一开始那些年,想得很简单,根本没有考虑过果子种出来以后的销路问题,只是想走一步看一步。”老李憨笑着对我说。
老李从2013年开始上山开荒,今年开始中华寿桃和各种苹果进入了高产期,但销路问题却让他发起了愁。正在这时,县里搞的电子商务培训,让老李突然找到了出路。
老李和胡光是在唐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举办的电商培训班上认识的,此前的老李连网购都没有体验过。“一开始对电商真是一窍不通,但就是感觉政府做的这件事,是真真正正为我们服务的,想我们之想,急我们所急。”老李没有错过过一次电商培训班,现在老李的手机里全都是和电子商务相关的App,从微商到阿里巴巴后台客户端千牛,从作图软件到营销工具,一应俱全。包括老李的儿子,现在也正在城里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儿子放假回来,爷儿俩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了。
老李告诉我,说到底,学做电子商务还是想把山里种的好东西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格,从而帮助乡亲们脱贫。
老李所在的白合村过去1200人里,80%左右都是贫困户,而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到2016年间,贫困户已经从500户降至了70户左右,自己通过电商卖水果,通过山地租金、劳动佣金等多种方式,现在每年能为村里的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0元左右。“估计我这后半辈子,按30年算,这1000亩果园一共能为村里带来1500~2000万元的纯利润。”老李骄傲地说。
无论是老李还是胡光,电商扶贫“领头羊”的动力根源还是来自于对乡亲们的一片真情。我和胡光在一家名叫“乡情农家乐”的山间饭馆里吃饭,“乡情”这个名字与我们谈论的话题颇为切合。
胡光的和乐园不光是个农产品上行的平台,还是一个公益扶贫的平台。在胡光的努力下,村里的小学得到了不少来自胡光客户的帮助。胡光带我来到小学,小学的校长对他格外热情,乒乓球台、图书阅览室等许多设施都是在胡光的牵线搭桥下,社会各方力量公益捐助的。
胡光在教室外看着正在读书的孩子们,动情地对我说:“当年因为开山种树,我们到处举债,生活拮据,以致我爱人的小妹妹中途辍学,这件事对我们这样一个家庭而言,一直是个心病。现在既然有了互联网这样的渠道,我们希望能帮助更多穷困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这是脱离贫困的根本。”(闫岩)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