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四川精准扶贫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26





  “苍溪红心猕猴桃从3元一斤增长到15元一斤,是地理标志商标价值提升带来的成效,是对当地农户、贫困户最大的支持。”9月20日,在苍溪召开的四川省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省工商局局长万鹏龙表示,全省工商将以88个贫困县为重点开展地标扶贫工程,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地标的力量脱贫致富。
 
  地理标志商标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当天,四川省各地政府、企业、农户等代表齐聚苍溪,从不同角度交流了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鲜活经验,展示出地理标志商标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的强大能量。
 
  在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近年来,四川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引领,深入实施“红盾助农工程”,开展“商标品牌提升行动”。在政府引导扶持、工商主动作为、品牌宣传推广、产业运作发展、商标维权打假工作机制推动下,截至目前,全省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33件,涵盖了全省20个市(州),获得驰名商标认定保护12件,认定四川省著名商标21件,壮大了一批具有四川特点、市场知名度高的地理标志商标群体,不论是单一品牌模式、产业品牌模式,还是区域品牌模式,都在四川这片沃土中找到了发展的巨大空间。不少特色农产品借助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效应“点石成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释放效应 用好用活脱贫致富“金钥匙”
 
  地理标志商标数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成功注册27件地理标志商标,助推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等“广元七绝”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这是广元商标发展战略结出的累累硕果。
 
  将商标发展特别是地理标志品牌创建定位为全市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是广元市委、市政府的一招“先手棋”,为此,该市高起点谋划、高效率培育、高标准监管、高平台推广、高规格创建、高强度保护。制定实施“十三五”商标战略目标,构建地标争创梯队,对成功认定商标品牌的企业、地理标志商标以及商标发展有功单位分类、分级财政专款兑现政府奖励,各级各部门聚焦聚力品牌攻坚战……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注册商标总量和品牌商标得以迅猛发展。
 
  用好用活每一个单一地标,是我省地理标志商标发展的模式之一。主要以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朝天核桃、通江银耳、南江黄羊、汉源花椒、西充二荆条辣椒等为代表,其特征是“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企业主体重视品牌引领”。
 
  采取“公司+地标+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吸纳就业、助农增收,充分释放地标品牌的财富效应,是广元的一大亮点。
 
  充分利用农产品商标占全市总量的40%、27件地标中22件为农产品商标的有利条件,广元建立了“以品牌促发展”运营模式,探索“协会+专合社+基地+地标+互联网”机制,以地标引导农民规模种养殖,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节会为推广平台,以农专社为纽带,以农业订单为节点,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朝天区发展核桃1020万株,人均拥有2亩核桃,农户人均收入8685元,其中核桃纯收入3000元以上。昭化“紫云猕猴桃”地标发挥品牌效应,产品价格与注册前相比增加了40%,人均收入增长了28%,果农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元坝生猪”地标产品品质列全省前茅,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6%,其中生猪产业年人均纯收入达2220元。“剑门关豆腐”地标注册后,全县直接从事豆腐产业人数相当于注册前的2.8倍,场镇及景区周边从事豆腐产业的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800元。
 
  广元市还以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和龙头产业为带动,优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精准扶贫户,带动近百万农民规范种养殖和从事市场经营。苍溪县品牌价值60亿元的“红心猕猴桃”地标品牌,辐射全县39个乡镇,种植35万余亩,带动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3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及精准扶贫户10余万人。
 
  产业带动 全面开拓规模发展“新领域”
 
  去年,雅安市名山区7万余户茶农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占全区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其中,全区农民通过采摘体验、餐饮住宿、茶产品销售等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580元,占人均茶叶经营性收入的39.1%。茶农增收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茶企增利——这是雅安蒙顶山茶创造的一个奇迹。
 
  以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是以蒙顶山茶、“郫县豆瓣”为代表探索出的另一种商标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主推强化品牌扩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突出。
 
  雅安市名山区委、区政府围绕蒙顶山茶产业优势不变、农耕文化不变、乡容乡貌不变,走“一三产业互动,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1+6+N”产业格局。目前,名山区骑游茶乡——万古红草坪、科普茶乡——牛碾坪等地乡村业态已基本形成,以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为特色的茶叶兴区态势彰显。当地还聘请一流茶产业发展设计团队,做好《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企业突破、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等4个子项规划的顶层设计,提出通过组建基地、企业、品牌“三大联盟”,培育蒙顶山茶、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场“三大品牌”,打造市场、文化、宣传“三大平台”,推进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旅游业的“三个融合”,构建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体系、大格局。当地政府还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意见、健全投入机制……三年共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清洁化生产、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综合体建设等环节,集中做亮茶业转型升级节点性工作,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以“郫县豆瓣”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逐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的融合,对农业综合能力开发、城乡统筹和农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地理标志的推广运用,促进了“郫县豆瓣”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了郫都区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的聚集效应,“品牌+基地+龙头企业+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郫县豆瓣”成为全省首个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截至2016年底,全行业年产量达130万吨,产值超120亿元。辐射带动了种植、运输、包装、销售等关联产业发展,解决了2.2万余人就业,年创纯收益3.32亿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涉农企业资产价值低、融资渠道窄等困难,“郫县豆瓣”还探索出全国首创的区域公共品牌“联贷联保”“互助担保”“存货动态抵押”等融资模式,将地理标志使用资格作为重要担保物与企业股权、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打捆质押,累计为40家企业融资6亿多元。
 
  集群联动 强力打造富民富区“助推器”
 
  四川省地标发展的第三种模式,是区域品牌模式,即以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引领地理标志商标集群,共同促进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这一模式主要以大凉山、巴食巴适、遂宁鲜、资味(资阳)等为代表,其特征是“政府主导区域品牌引领,地理标志商标集群联动,富民富区成效明显”。
 
  截至2017年9月,凉山地标总数达23件,涉及产业产值320亿元,全州约70%的人口从中受益……9月20日,在全省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来自凉山州的代表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地标的注册与使用已成为凉山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形象,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目前,凉山州注册的与地理标志产品有关的商标已超过200件,逐步形成了以苹果、石榴、青花椒、牛肉、脐橙、苦荞、青茶、黑山羊、阉鸡九大地标为主的“大凉山”特色产业。2010年“盐源苹果”地标注册后,该县苹果种植面积由13.7万亩增至2016年的25万亩,产值由1.3亿元增至20多亿元,50%农户都拥有自己的果园,盐源苹果成为当地农民第一大经济支柱。“布拖乌洋芋”地标注册后,该县共有11个乡镇的农民直接从事乌洋芋种植,种植面积上万公顷,产值破亿元,从中直接受益的农民有7万人,乌洋芋产业已经成为布拖县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重要支柱。
 
  地标充分反映了地方农业产业经济的特色,通过地标可以让原来鲜为人知的地标所在地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农产品项目的开发,给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2008年金阳县注册地标“金阳青花椒”成功,经过多年品牌打造和培育,金阳青花椒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商品,金阳也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青花椒之乡”称号,地标产品与产地已密不可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发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龙头企业地位特殊、作用重要。“拥有证明商标的企业要有正确使用、规范使用、善于保护商标的意识,要善于将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以投资、出资、融资的方式,加大宣传,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使用、转让、保护商标的相关制度,编制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走好商标品牌兴企兴业之路,才能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最大功用,才能在助力地方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和精准扶贫中做出更大贡献。”来自巴中的一位企业代表说。(刘嘉)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