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六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12





  眼下正是香菇出菇季节,平泉市黄土梁子镇梁后村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内,梁后村村民邹德富每天在自家的5个菌棚里忙活。“全靠合作社的党员带头,我才敢承包菌棚。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我今年能纯赚5万多元。”邹德富说。
 
  2015年,梁后村党员杨海玉牵头组建了梁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建园区之初,尽管推出了“零风险”产业扶贫模式,但入园的贫困户却寥寥无几。经过考虑和发动,杨海玉组织梁后和杨杖子两个村的12名党员先行入驻园区承包大棚作表率,最终带动23户贫困户入驻,户均年收入近6万元。今年以来,园区又吸纳全镇87户贫困户入驻,并带动周边700余人到园区务工,使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承德8个县(市)中有7个是贫困县(市),目前仍有38.1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十分繁重。为实现精准脱贫,该市聚焦深山区、坝上和接坝地区、水库移民区等重点区域和特困户、“三无”(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户、因病致贫返贫户等重点人群,狠下“绣花功夫”,六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解决持续增收问题。通过培育林果、蔬菜、畜牧等九大特色扶贫产业,打造了总投资122.3亿元的百万亩经济林、百万吨食用菌、百万亩中药材花海、百万头优质肉牛、百万只优质肉羊“五个百万基地”。到目前,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404个,发展农村股份制经济组织2635家,专业合作社11156家,覆盖85%的贫困村,带动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下一步将坚持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乡村特色游、现代农业园区、民俗文化、沟域经济开发“六合一”的思路,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打造232个旅游示范村。年内计划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般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力推“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政府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建资金池,撬动银行扩大放贷、降低利息,龙头企业承贷提供产业发展平台,贫困户每户无抵押、无担保、无风险承贷5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参与收益分红或单独发展产业,银行风险交由保险公司承保。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7.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88亿元。下一步将全面整合金融扶贫增信平台,各县将供销社、财政、扶贫等主办的增信平台整合成一个平台,年内力争每个县担保基金1亿以上,风险补偿金3000万以上,增大“资金池”,撬动50亿的金融贷款规模。
 
  实施“万户阳光扶贫”,解决“三无”特困户增收无门路难题。在全面推广光伏扶贫的同时,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农户分成”模式,对“三无”特困户优先配指标、优先补贴。目前全市已组建安装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3695户,并网发电2735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年内力争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到2018年10月底前,全市“屋顶光伏”将覆盖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强化医疗保障救助扶贫,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难题。调查显示,承德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占总数的39.9%。为此,该市创新实施医疗保障救助扶贫“632”模式。“6”:即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等“六类群体”全部纳入医疗保障救助范围。“3”:即同步大幅提高“三重保障线”保障水平。基本医保住院起付线降低50%,县内住院报销比例由75%提高到90%;取消大病保险起付线,封顶线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90%,最高救助20万元。“2”:即实行“医保基金+财政资金”双重保障制度,贫困群众住院费年最高报销可达92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到95%,到目前全市共为24.78万人次贫困人口提高医保救助5807.1万元。
 
  创新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利益联结问题。通过实施农村产权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园区入股合作等,探索推行“一地生四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资产收益折股量化分现金、扶贫资金入股分股金)、“一林生四财”(林上要果、林中要游、林下兼作,外加贫困护林员管护公益林的护林收入)、园区带动贫困户“三零模式”(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改革举措,保证贫困户多方面、持续性实现脱贫致富。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党旗红,解决致富带头人问题。不断强化基层组织保障,着力实施堡垒示范、致富先锋、能力提升、能人返乡、结对帮扶“五大工程”。目前全市共依托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组织1118个,带动7.6万贫困户增收致富;1927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扶贫,其中971人成为村干部。深入开展“百千万”争创活动,培树100个带民致富示范党支部,培树1000名帮扶脱困示范标兵,带领万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结成党员帮扶对子19万个。(李建成、陈宝云  通讯员贾建勇)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