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安盟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为抓手,全盟农牧业产业初具规模,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引领产业精准扶贫
在依托特色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盟委、行署将农牧业产业化视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提出围绕“米、菜、油、糖,猪、禽、牛、羊”八大主导产业,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优品牌,努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产业保障。坚持扶龙头、扩规模。出台了《促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厂房代建、基金注入、融资担保等措施,支持企业更新设备、技术改造和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培育了荷马糖业、安达牧业、蒙羊牧业等68家扶贫龙头企业。坚持抓基地、带农户。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水稻、百万亩薯菜、百万亩油料、百万亩甜菜的“四个一”农产品原料基地和百万口生猪、百万头肉牛、千万只肉羊、1亿只禽类的“双百千亿”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工程,打造了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农牧户突破25万户,其中带动贫困户3.5万户。坚持创品牌、促流通。制定了品牌发展规划,成立了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品牌建设奖和“盟长质量奖”,培育了“兴安盟大米”“兴安盟肉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盟“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247件、企业106家、面积740万亩。建立覆盖农村牧区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优质农畜产品“进城入市”,有效提升了扶贫产业效益。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助推产业精准扶贫
兴安盟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规模、市场和组织优势,并通过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拉动能力,带动和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培育能人大户服务带动。启动实施了“133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乡土人才3000名,带动了1万多名脱贫致富能手。培育家庭农牧场示范带动。出台了《家庭农牧场认定工作指导意见》,规范家庭农牧场认定管理,强化指导服务、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认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家庭农牧场213家。培育合作社组织带动。出台了《扶持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了“千村千社示范工程”,引导规范合作社1000个,实现“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增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产业精准扶贫
近年来,兴安盟围绕改善发展条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还林还草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旱改水”“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今年新增水稻面积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推广旱作水稻10万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逐步健全灌溉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保护的长效机制。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针对今年旱情,对不适宜耕种的旱坡地,分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计划用5—8年时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00万亩。今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0万亩,167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上岗就业,实现稳定脱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将美丽乡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统筹实施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优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着力改善了农村牧区发展面貌。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牵动产业精准扶贫
近年来,兴安盟着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农产品增值。政府搭桥企业联。成立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推进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肉牛肉羊、粮油加工、商贸物流、畜禽产业4个专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合作、用工合作等多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94%。政府引导合作社联。对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合作社给予100万元—300万元的授信额度和3个百分点的贴息政策,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带贫发展”的积极性,全盟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联结进入产业链增收。政府助力金融联。成立了兴安盟农牧业担保公司,开辟了“风险补偿+平台担保”的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小额贷款,让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都能获得人均1万元贷款支持。
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对接产业精准扶贫
随着农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兴安盟围绕改变“一粮独大、一羊独大”的生产格局,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升。围绕规模调数量。种植业围绕“减粮增经扩饲草”的思路,实施“粮改饲”“地改棚”“田改菜”“碱改稻”“米改豆”,全盟调减玉米、葵花210万亩,增加水稻、甜菜、饲草、大豆、薯菜、中草药材120万亩,实现“两减六增”;养殖业围绕“减羊增牛扩猪禽”的思路,实施“小畜换大畜”“土种换良种”,全盟调减山羊20万只,增加肉牛、生猪、马、驴39万头(匹、口)、肉禽1000万羽,实现“一减五增”。围绕专用调品种。种植业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长粒香型水稻、高油型大豆、高糖高产型甜菜、高产优质型牧草、高淀粉型马铃薯、“双低”型油菜等专用品种;养殖业推广西门塔尔肉牛、兴安肉羊等肉用型品种和杜洛克瘦肉型生猪品种。优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良种良法服务。围绕品质调方式。种植业上,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畜牧业上,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粗养变精养”“放牧转舍饲”和“北繁南育”“牧繁农育”,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绿色化生产,促进生产效益不断提升。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支撑产业精准扶贫
兴安盟积极探索扶贫模式、增收途径、服务方式等新途径,并取得了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针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较强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补贴、贫困户点菜受益”的“菜单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入股获得固定收益的“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针对无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将土地、牲畜、机械等生产资料委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代耕、代养、代管的“托管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开辟农牧民增收新途径。利用“三权分置”改革和土地确权成果,引导农牧民通过市场化途径实现农田草牧场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打工就业拿“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自主创业挣“现金”等形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推广科技服务新形式。围绕主导产业重点研究绿色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种养技术,健全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服务机制,推行“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的科技推广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技术保障。巩固脱贫成效新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推出了产业增收、危房改造“两挂车”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活救助“三张网”,特别是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先贷再补”的奖补机制,对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人均1万元奖补,有效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提升了满意度。
转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