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凤楼村的孝磊、兴磊兄弟俩来说,最近可谓喜事连连。在徐州地税局帮助下,兄弟俩成立的孝磊石业有限公司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年收入超过500万元,挣到了创业发展的第一桶金。据介绍,在汴塘镇,像孝磊一样在徐州地税局帮扶下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有220多户。
近年来,徐州地税局真情扶贫帮困,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既扶贫又扶智,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双管齐下,帮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走上富裕路。
结对帮扶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06年,按照徐州市委市政府“双百村帮扶”工程部署要求,徐州地税局与贾汪区汴塘镇影山村结成帮扶对子。当年,影山村有常住农户526户共2236人。其中,贫困户114户、贫困人口319人。该村地处丘陵山区,岩石密布,耕地面积只有1874亩,土地瘠薄、缺水,农作物产量低,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落后。为帮助该村早日脱贫,徐州地税局推进产业化建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徐州地税局局长胡军说:“扶贫工作,决不能走过场,搞花样;要扶真贫,真扶贫,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为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贫困对象,他带队前往帮扶村,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其致贫原因,然后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经过徐州地税局10年持之以恒的“输血”+“造血”,影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曾经夜晚漆黑的乡村小道被明亮的路灯点亮;单调的农村生活被丰富的广场文化所替代……人年均收入也由扶贫前的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元,成为全省脱贫致富示范村。影山村先后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民主法制示范村”,被徐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州市文明村”。
“把脉”+“引凤”找准致富路
2016年,在帮助影山村实现脱贫致富后,徐州地税局工作队被调整到凤楼村继续开展定点扶贫。该局49岁的税务人员郝敬海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凤楼村位于贾汪区汴塘镇东部山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小麦、玉米等传统的种植业,属于典型的特困村,也是全省扶贫重点帮扶村之一。
“地皮薄,种不出庄稼,有些地块种出的玉米矮得连兔子都要‘跪’着吃。”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凤楼村党支部书记耿德锋一脸辛酸。
如何为凤楼村全面建成小康村闯出一条新路子?徐州地税局帮扶队挨户走访,掌握每户村民的家庭状况和需求,详细记好《扶贫工作日记》,建立扶贫项目台账,带领村委会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找准适合本村产业扶贫的发展项目。
“全村共有居民818户,人口3830人,其中贫困户211户661人,低保13户36人,五保户20户23人;因残致贫10户29人,因病致贫91户335人;一般贫困户77户257人。大都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抗风险能力差。”郝敬海的《扶贫工作日记》记录着在凤楼村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徐州地税局扶贫队制定了“规模养殖+农户”产业脱贫和“产业+贫困人员”项目脱贫等帮扶措施,实施“解决温饱——促进发展——整体提升”三步走计划,绘出凤楼村发展新蓝图。
“地税帮扶队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现在俺们村里不但路通了,灯亮了,而且还给村民找到了脱贫的好路子。”说起徐州地税局帮扶小组,耿德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授人以渔激活发展动能
“村里土地资源短缺,光靠地里的产出,村民是‘刨’不出好生活的。”胡军说,不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村民就难以致富。帮助扶贫点建立致富产业,产生循环造血功能,才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长久之策。
为此,徐州地税局“授人以渔”,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双管齐下。他们帮助凤楼村建立了村民学校、助困爱心服务站和党员活动室,购置了学习书籍、电视、电脑等文化用品,开展养殖技术、农业生产等培训,提升村民知识水平和致富能力。
针对凤楼村农业劳动力流失,农民增收难等现实问题,徐州地税局利用该村山多、石材丰富和荒山面积大的优势,推进产业扶贫,帮助建设石材加工厂。目前,该村石材加工厂已经发展到20多个,安排群众就业100多人,年实现收益达1000多万元。同时,扶贫队协助汴塘镇政府将一片山坡荒地进行改造平整,开发建设占地约240亩的“返乡创业园”,为该村招商提供服务,成功引进3家企业。
该村老支书张继云说:“过去每当经过此地,看到一片荒山心里就闷得慌;现在大家经过这里,看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生机,心里就感觉特别舒坦。”(闫士亮)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