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为扶贫事业插上“智慧翅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02





  科技特派员对全国1万个贫困村“全覆盖”、5万多项适用技术直接面向贫困地区推广;引入市场机制,让科技专家成为贫困农民产业“合伙人”,抱团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近5年来,我国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要素对接等一系列行动,用“绣花”般的功夫,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精准扶贫事业插上了“智慧翅膀”。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科技资源下乡引来扶贫红利
 
  由中科院选派的科技专家赵茂林,在内蒙古奈曼旗远近闻名:最近两年,在赵茂林的技术指导下,当地甘薯产量亩均提高近20%,农户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
 
  甘薯是奈曼旗扶贫骨干产业,但甘薯抗病能力弱,一旦染上病毒,很容易减产甚至绝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茂林一来到奈曼旗,就“瞄准”甘薯产业的“心病”,组织团队提取甘薯苗尖茎,培育出的脱毒甘薯苗新品种,能有效提升抗病能力。
 
  “仅奈曼旗青龙山镇一地,脱毒甘薯今年推广面积预计达到3万亩。”赵茂林说,依托技术攻关,降低了种植风险,农户直接受益。
 
  “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离不开科技支撑。发布“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向贫困地区推介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围绕贫困地区支柱产业,推广5万多项适用技术成果……科技部提供的信息显示,我国正在实施“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通过在贫困地区建设100个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建立1000个帮扶对子、实现10000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科技资源下乡正在带来显著的扶贫红利。在近期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智慧养猪”“光伏提水”等项目刷新了许多人对科技扶贫的认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养猪新模式,通过构建生猪产业链的大数据,颠覆了传统的养猪管理模式;而光伏水泵,则是用光伏发电来生产灌溉,较传统电网提水每立方米节能50%,缓解了试点山区用水难题。
 
  信息大数据也在精准扶贫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在河北省张北县扶贫信息平台上,连接了教育、医疗、民政等10多个部门数据,能为每个贫困户做出“精准画像”,提供差异化扶贫方案。
 
  引入科技市场机制:“合伙人”抱团发挥扶贫长效作用
 
  科技扶贫并非“一锤子买卖”,要让科技产业发挥长效作用,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依托创业载体建设和市场要素对接,既让科技人员“做给农民看”,更要“带着农民干、同农民抱团发展”,实现技术、土地、劳动力有效融合,让科技扶贫落地生根。
 
  手里有好的生姜种植技术,怎样才能快速推广、持续惠农?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刘奕清找到的办法是建立1500多亩农业创业基地,按照“固定收益+销售分红”机制,吸引农户合作种姜。
 
  农户流转土地,除了每年获得地租之外,还可到基地“上班”种姜,由种植基地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收益的40%归农户,60%归基地。”刘奕清说,生姜产量越高,品质越好,农民收入就越多。
 
  “扶贫产业发展快,要靠能人带。农业科技要推广,发挥扶贫效益,光靠几次讲座是不行的。”专家认为,只有发挥利益激励机制,让大家成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合伙人、利益共同体,产业惠农效益才能持续。
 
  伴随着科技资源大规模下乡,全国各地已有约70万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与农民结成各类利益共同体近5万个,不少科技人员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科技服务,使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向贫困地区集聚。
 
  有技术,不愁没门路:乡土人才成长让脱贫后劲十足
 
  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学素质相对较低,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为改变这种状态,我国正在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需求,开展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形成科技扶贫大格局,激发贫困户创新创业的潜能。
 
  按照国家“科技扶贫行动方案”规划,我国将加强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培养1.5万名左右懂技术、善管理的脱贫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
 
  李申波是内蒙古奈曼旗东沙日浩来村的贫困户,2015年,奈曼旗本草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后,李申波主动到合作社打工。打工之余李申波还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选派的技术人员学习药材种植技术,成了一名“农民技术员”。
 
  利用新学到的技术,今年李申波打算单干,将自家40亩玉米地改种牛膝、黄芪等药材。“想脱贫致富不换脑子不行,种玉米效益不高,可以调整结构改种药材。有了技术,就不愁没有增收门路。”李申波说。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还将支持适合发展“一村一品”的贫困村建设农技协会,通过培训,使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项脱贫实用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说:“只有将先进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并培育出一大批乡土人才,才能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路子迈得更宽广。”(记者李松、胡喆、柯高阳  参与记者:哈丽娜)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2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排查选址风险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向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于近期组织开展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含分散安置住房)选址风险隐患全面排查。
    2017-04-21
  • 西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弥补产业扶贫缺口

    据介绍,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我区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产业脱贫,共涉及6大主导扶贫产业3816个项目,总投资达1038 50亿元。
    2017-05-03
  • 江西实施教育扶贫六个专项计划

    记者4月25日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实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营养餐、现代职业教育创新、高校招生倾斜、高校服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六个专项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17-05-02
  • 河北: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扶贫

    从日前召开的河北省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旅游精准...
    2017-04-1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