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王德刚    时间:2016-12-09





  乡村旅游扶贫就是要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旅游+”为基本理念,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意”来整合乡村的环境、产业、村落、文化等资源,开启既有利于产业规模发展,又能够实现个体脱贫致富的乡村脱贫之路


  近日,国务院下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全国脱贫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任务分工、保障措施和具体的工作部署,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末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摘帽”“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脱贫目标。


  脱贫工作是我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而实施的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是近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和任务的重点内容。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都在根据自身的行业和产业特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今年10月,国家旅游局等十二个部门还联合制定下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所确定的目标看,仅乡村旅游这一途径,实现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就占现行贫困村12.8万个的17.66%、现行贫困人口5630万人的13.27%、现行贫困户838.5户的27.43%。


  当前,我国脱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脱贫难度大,任务更加艰巨。在“旅游+”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旅游业,作为充分结合乡村自然环境、乡村经济资源、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等资源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扶贫有着独特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带动优势。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来看,原生态的环境、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种植业、传统与特色村落、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等,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环境和资源依托。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要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旅游+”为基本理念,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意”来整合乡村的环境、产业、村落、文化等资源,开启既有利于产业规模发展,又能够实现个体脱贫致富的乡村脱贫之路。


  以“旅游+农业”为基础,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脱贫”特色的现代新型乡村经济体系。《规划》关于“产业发展脱贫”的具体部署中,要求通过“优化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产业”等措施,形成特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而这些措施在贫困地区的落地,靠传统的农业经营思路是没有出路的。这些地区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滞留在贫困线以下,未能走出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规划》也指出,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来形成新的农业经济业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而农业多种功能的挖掘与拓展,与旅游的嫁接和融合,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乡村经济体系,是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例如,旅游与林果种植业的融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观花园、采摘园、农耕园、农业科普园、度假庄园、休闲农庄、租赁农场以及乡村度假地、乡村旅游综合体等等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业态。当然,在贫困地区开发乡村旅游,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市场基础和人才基础,“旅游+”发展理念的落地,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得精准、“+”得有针对性、“+”得持久、“+”得有效益,才能够真正形成具有“脱贫”特色的现代新型乡村经济体系,为这些地方的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旅游+文化”为切入点,凸显文化主题、打造文化特色,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规划》指出,我国多数的西部省份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而民族省区的贫困发生率更是达到了12.1%。这些地区的贫困有其自然和历史原因,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些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更有特色,包括他们的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服饰、民族艺术、民族工艺以及传统的农耕文明、民间信仰等等,都是开发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资源。不仅可以开发原生态的民族和民俗旅游项目,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古城古镇等资源,与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结合,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区、特色小镇、特色民族村镇和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度假地等等。同时,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直接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形成独具民族和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更加有利于那些个体和小群体特征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直接实现脱贫,走向致富。


  以“旅游+基础设施”为手段,构建一体化的乡村公共和旅游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服务功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发展。贫困地区最大的弱项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不足和缺失。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性条件。《规划》对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门安排,提出要通过“构建外通内联交通骨干通道”“着力提升重大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优先布局建设能源工程”等具体措施来构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对于铁路、公路、机场、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等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点安排。从现代旅游资源观的角度,这些工程本身也都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它们既可以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和利用。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将它们与旅游一体化建设,既支持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使这些扶贫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脱贫工程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各行各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积极参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参与度高、扶贫效益好的现代产业,能够在国家脱贫工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特约评论员王德刚)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