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金井镇农裕村的红薯干生产车间里已飘出阵阵香甜。数十名女工将红薯片码放得整整齐齐,案板与竹匾碰撞出清脆节奏。这座由闲置村部改造而成的“致富车间”,折射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褪色的红砖墙、布满青苔的瓦檐……曾经废弃的村部,在农裕村党总支的手中重获新生。作为“走找想促”活动的实践样本,农裕村将10亩闲置土地“变废为宝”,引入了一家红薯干加工企业。
如今,在农裕村的红薯干加工厂内,现代化生产线与传统晾晒工艺相映成趣,全自动烘干机吞吐着饱满的红薯,传统竹匾上晾晒的红薯干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农裕村不仅建起了“从田间到舌尖”的红薯全产业链,更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联姻”,研发出金桔味、蜂蜜味、桂花味等10余种特色红薯干产品,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今年的订单同比增长了15%,加工厂日产量达6000斤,年产值预计能突破4000万元。”红薯干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村集体来说,每年不仅可获得10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可获得经营性收入。去年,农裕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87.9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近半,真正实现了从“沉睡资产”到“聚宝盆”的蜕变。
“我以前守着灶台打转,现在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能手。”红薯干生产车间里,返乡女工李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切片机,一边笑着说。在农裕村,像李大姐这样在红薯干生产车间里实现就业的妇女不在少数。村妇联精准对接妇女的就业需求,将技能培训课堂搬进车间,手把手教分拣、切片、烘干技术;“单车+小喇叭”巾帼志愿服务队走村串户,带着岗位信息和政策“大礼包”上门,帮村里的妇女们算清“经济账”和“家庭账”。
如今,农裕村红薯干生产车间里的工人80%以上是返乡妇女,她们每月能拿到4000-5000元工资,真正实现了“左手农活、右手工作、怀里抱娃”的幸福生活。村妇联还在“妇女之家”开展“巧手包春意”“红薯美食大赛”等活动,让村里的妇女们在欢笑中提升技能、增进感情,更定期举办权益讲座,为女性成长保驾护航。(王文)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