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滨区,曾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国家深度贫困县区之一,是农民占多数、农业占主导的农业大区,也是陕西省唯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0万人的县区。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汉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4年,汉滨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以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建机制强保障 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巩固成果同样艰巨。
安康市汉滨区总人口102万人,农业人口79.78万人,是典型的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区。其中,脱贫人口58948户195544人,脱贫人口占陕西省4%、安康市25%。
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成果?
首先从顶层机制设计上不断优化发力。记者调研了解到,2024年,汉滨区持续深化“三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齐管、分级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落实45名区级领导联镇包村,45名区级领导带头走访群众、调研指导、督促检查的足迹,遍布村村落落。
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督查问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汉滨区坚持重点工作周部署、工作推进月调度、工作成绩周晾晒、完成情况月督导、后进单位月约谈、疑难问题月研判、系统数据月筛查“七项机制”,推行“三亮三评三运用”绩效考核,全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纳入考核体系,与巩固衔接工作成效直接挂钩,构建了有章可循、职责清晰、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
重监测、强帮扶,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汉滨区坚持把动态监测作为重要抓手,精准落实“2531”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行一户一策、分类帮扶,规范纳入程序,确保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应纳尽纳,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到位”,全面消除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区18608人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13687人,消除风险率73.6%。
一年来,多项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汉滨区《“五字诀”破解稳岗就业“五难题”》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衔接专题研究班上作专题经验交流;“陕茶1号”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主导品种;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获评“2024年度全国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汉滨区传统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1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晏坝镇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强产业稳就业 群众持续增收有保障
“脱了贫”不代表“没困难”,“有收入”不代表“没风险”。
记者调研了解到,汉滨区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确保群众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建民街道忠诚村,支部书记刘瑞红正和村民们一起在蔬菜产业园区劳作。刘瑞红成立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领忠诚村村民建大棚、育种苗、种蔬菜,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该公司发挥蔬菜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在建民、洪山、县河、茨沟等多个镇(街道)发展设施蔬菜7100亩,将1200多户农民嵌入产业链中。
“我们坚持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工作机制,助推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忠诚村也实现了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党员带路、共富同路。”刘瑞红说。
在大河镇先锋社区,安康秦叶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粮、油、菜种植产业,建成大棚80座,通过土地租金、工资收入、提供种苗、回收产品等方式,带动400多户农户增收。2024年,该公司作为汉滨区粮油产业社会化服务联盟牵头主体,先后在粮油规模化种植或有主导产业的村开展整村整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代销等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切实提升农业生产力。
2024年9月,陕西特色魅力田园名单公布,汉滨区大竹园镇茶园景观成功入选。该茶园现已建成十里茶花长廊、千亩茶园和特色民宿,每年从春天开始,开园节、采春茶、茶文化研学、篝火晚会依次登场。从高处俯瞰,阡陌纵横的茶园与青翠远山、美丽村舍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景色宜人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汉滨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筹措资金1.29亿元,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汉滨区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5个,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培育村集体经济收益50万元以上村28个,畜牧、茶叶、核桃、蔬菜、魔芋等主导产业累计辐射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7500余人。
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汉滨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劳务输出“保”就业、社区工厂“稳”就业、“三区”就近“带”就业、专项岗位“扩”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等五项措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据统计,目前全区建成新社区工厂141家、总部企业12家,发展家庭工坊36家,公益性岗位稳定在1.28万人,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9万人,占全市90%以上,实现了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至少有1人就业。
强“后扶”促融入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记者日前来到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安置小区看到,房屋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各项配套设施方便、齐全。
七堰社区脱贫户怀国兰说:“住进小区后生活跨越了一大步,小区绿化美化也提升了、保安保洁上岗了,工作就在家门口。娃们上学、老人看病方便得很,心里想的事都实现了。”
在县河镇牛岭社区,红色文化元素与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该社区已建成红色文化长廊2000米、步道3.81公里、观景台2处。社区党支部书记成英地说:“我们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千万工程’的首要工作,以网格细分区域、明确责任,动员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如今,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宜居农房提升改造155户,8处垃圾收集屋、2个公厕由专岗负责管理维护。”
记者了解到,县河镇财梁社区创新推出了“云认养”农业模式,将菜园、蜂箱、稻田等搬上“云端”,让新鲜农产品走出去、把各地游客迎进来,推进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村民也顺势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田园体验,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让“两山一川”成为幸福生活的坚实靠山。
汉滨区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巩固衔接的重要抓手,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81个,统筹推进8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建成和美庭院1839户,发展庭院经济388户,提升农房风貌417户。汉滨区扎实推进“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善提升搬迁安置社区的水、电、气、污水管网、垃圾处理、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有力改善和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走进汉滨区茨沟镇敬老院,“尊老为德、敬老为善、助老为乐、爱老为美”的牌匾映入眼帘,浓浓的孝义新风拂面而来。中午时分,餐厅里其乐融融,餐桌上摆放着四菜一汤,老人围坐在餐桌旁,享受着热气腾腾的饭菜。
“除了给他们提供一日三餐,还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茨沟镇敬老院院长唐德智介绍,目前敬老院集中供养了100多名特困供养老人,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智力障碍和身体失能的老人。
“面子”有颜值,“里子”也要实。汉滨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孝义善举培育工程,大力弘扬“孝义文化”,修订完善务实管用村规民约,让农村更加安宁、群众更享安乐;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模式,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健全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汉滨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万汉滨人民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再续华章。(李金红 汪金波 周濬)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