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村办企业让仡佬族传统食品“出山”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24





  进入四月,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佛顶山村黄水粑加工厂持续满负荷运转。揉糯米、裹粽叶、高压灭菌、包装成品,生产车间内,30多位村民忙个不停;厂区门口,运输原料的车辆频繁出入……


  火热的生产场景,成为这个大山深处脱贫村的靓丽风景。“每天加工1.6万个黄水粑,下了生产线就被销售商运走,零库存!”佛顶山村党支部书记黄秀金说。


  黄水粑是石阡县仡佬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以糯米和红糖为主要原料,蒸熟后揉成手掌大小的长方块,再以粽叶包裹,用稻草捆扎。


  让黄水粑走出大山,一直是村民们的梦想。十多年前,村干部就开始组织村民用背篓背着黄水粑,到周边的镇远县、施秉县等地叫卖。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大家希望有个“龙头”来带动。


  2022年初,佛顶山村拉上邻近的原深度贫困村大坪村,开始共谋发展大计。两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以分别占股的形式成立了“黔乡姊妹黄水粑加工厂”。这对曾经为脱贫而奋斗的“兄弟村”,开始携手闯入大市场。


  对这个新生企业,坪山乡乡长祝丹既期待又担忧。她说,担心加工厂患上村办企业的“通病”:作坊式生产,品质难保障;管理不精细,一笔糊涂账;市场等靠要,销路难打开。


  “当头一棒”很快到来。2022年端午节前夕,加工厂生产的首批3万个黄水粑,因粽叶长霉被大量退货。“刚开工就停产,大家都很难过。”黄秀金说,他们用了一个月,做了各种测试,“传统工艺就是这样做的,实在找不出原因”。


  正当他焦头烂额时,事情迎来转机。经定点帮扶单位的协调,一家生产粽子的知名食品企业组织专家开展“线上会诊”,分析了加工厂整个生产流程的视频,找到了原因——产品真空包装后没有进行高压灭菌。


  加工厂立即采购了一台高压灭菌设备,并根据专家的建议,规范了生产流程。类似粽叶长霉等问题,加工厂再未遇见,目前黄水粑产品的保质期可达6个月。


  产品品质得到保证后,其他一系列问题又接踵而至。


  定价多少?这是大批量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坤是高级会计师,他为加工厂量身打造了“本量利分析”和“成本、基础定价测算”两个专业方案。村干部不明白“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分摊”等术语,但按照方案定价后发现,尽管销量时多时少,但利润始终有保证。


  怎么售卖?加工厂成立之初,就坚持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黄水粑经纪人”,持续巩固周边传统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团队打造以展示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抖音号“黔乡姊妹”。不到一年时间,抖音号即拥有粉丝近50万,在直播带货时曾创下一天销售4万单黄水粑的纪录。


  祝丹认为,政府除了政策、资金等支持,更重要的是帮助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其中文化赋能是重要形式。今年2月,佛顶山村隆重举办了仡佬族传统节日“敬雀节”,期间重点推介黄水粑。一时间,黄水粑受到热捧,周边县的超市、甚至省外客商都上门寻求合作。


  “2月底到现在,加工厂一直满负荷生产。”黄秀金说,相对固定务工的30多位村民,多的一天能挣约200元。一些老人在家分拣捆绑黄水粑用的稻草,每天也能收入约50元。


  “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做黄水粑,每个月能挣差不多4000元。”63岁的村民李世琼说。58岁的村民岑万芬说,她去年10月开始到加工厂上班,“收入比种地要高许多,也没有之前那么累”。


  据统计,2022年7月以来,加工厂已售出黄水粑110余万个,给8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分红5.1万元。全村60多户村民,开始在加工厂带动下销售自家制作的黄水粑。(记者胡星、郑明鸿)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