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好“三部曲”唱响“共富歌”——来自浙江龙游县“共富工坊”的实践探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27





  行于浙江乡间,你会发现,在党群服务中心、工业厂区、大棚基地,不少空间都能看见“共富工坊”的标识牌。当前,浙江正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农业农村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共富工坊”正是全省组织条线予以力推的一项新探索,旨在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作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典型农业县,当地抓工坊,弹好“三部曲”:一抓主导产业,二抓龙头企业,三抓利益联结,成效初显。仅一年光景,该县应运而生了68家共富工坊,吸纳从业人员58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有1100余人,年增收7100万元。


  依托主导产业显特色


  走进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团石村的“朵朵花菇”共富工坊,工人们正忙着出菇。“智慧大棚”科技范十足,一部手机便可掌控花菇所需的生长环境指标,一年四季连续产菇。一个菇棚2万多菌棒,一年能产九茬菇,产量足足10来万斤。


  两年前,在衢州从事工业产品零售的朱佑存转行从农,注册了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花菇产业园由此呱呱坠地。如何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周边老百姓增收?2022年,在小南海镇党委的牵头下,团石等五村党组织与产业园签订协议,建起了“朵朵花菇”共富工坊。


  明晰产业后,“共富文章”开写。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整合土地、闲置农房等要素,再综合利用和导入各种外部资源;企业负责建大棚,再由村集体和农户出资购买,企业再返租,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种植菌棚、储藏冷库、销售渠道等跟踪服务,以解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三方共赢:参与农户有“三薪”,即土地流转租金、种植收益股金、园区务工薪金;对入股村而言,则有稳定的大棚租金和经营分红回报;同时,对企业而言,减少了前期投资成本,关键有了党建作引领,要素支撑更强。“就拿科研支撑来说,与一众科研院校的合作,带来了巨大价值。”朱佑存深有感慨。


  据了解,通过政企校三方协作,龙游县专门储备了8个涵盖多领域的“专家帮扶团”,随时可为工坊产业迭代升级出谋解难。在龙游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秋森看来,山区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兴旺是基础所在,“共富工坊”的本质在于组织创新,更需要牢牢依托当地主导特色产业,通过整合政策、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为产业赋能,从而带动强村富民,也因为有了产业主题后,工坊具备特色招牌,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依托产业建工坊的路径,就让“一盒故乡”共富工坊的负责人姜鹏尝到了甜头。依托龙南山区的40万亩竹海,姜鹏回到老家溪口镇后,改变原先老手艺人“只懂制作,不懂营销”的经营现状,转而通过线上平台主打竹制品背后的“乡愁”附加值。一根竹子的收益,由此实现从20元到百元的蝶变。


  “成立工坊后,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组织问题。像这款销量最好的竹编铃铛,普通农户3小时就能学会如何编,上手后一天能编40来个,一个3块钱,既能赚点钱,又能顾好家。”姜鹏说,眼下,正计划开发出更多类似产品,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收入。


  在龙游县,一鸡一鱼一米一茶一菇,一药一竹一豆一梨一糕,依托“一乡一品”,打造区域工坊品牌成为了最大特色。王秋森强调,“共富工坊”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作为助企、强村、富民的联结纽带,聚焦本土特色资源建强优势产业,方能有立根之本。


  依靠龙头企业解运营


  建工坊容易,若图省事,无非挂个牌,但关键之举在运营。因为抓住了特色产业,依靠龙头企业作为“第二部曲”,自然成为了龙游县各个“共富工坊”迅速活起来的关键之举,一切变得水到渠成。


  作为龙游县最大的种粮户,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红专深耕农业四十载,他不光自己种,还为百余位种粮大户、2.5万余亩农田,提供从育秧、机插、植保、收割到烘干、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服务。


  2022年初,詹家镇政府找到董红专,商讨建设“共富工坊”事宜,两者一拍即合,“米老大”共富工坊宣告成立。村集体、农户出田出力,“红专公司”出技术、做运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工坊内的社会化服务覆盖更广。因为有了龙头企业,项目扶持有的放矢,更贴合实际,建成即可运营。


  投资2000万元的育秧中心就是典型之一。其就位于董红专的“米老大”共富工坊内,只见一幢为自动化苗床房,另一幢则聚集了浸种池、催芽室、暗室等。眼下,这里正紧锣密鼓准备早稻育秧,董红专提前采购的40万张秧盘整装待发。与常规育秧相比,苗床育秧不仅成本低,而且出苗整齐、秧苗生长期短。


  董红专早就希望有这样一个中心,但高昂的投资,显然让他有些力不从心。据了解,这个工坊不仅解决了“红专公司”旗下的8000亩稻田所需秧苗,关键还能服务于周边1.2万亩农田。考虑到水稻育秧后如何更有效利用空间,董红专计划尝试穿插蔬菜育秧,由他运营,自然不愁。


  采访中,不少乡镇负责人觉得依靠龙头企业做运营好处有两点:一方面,龙头企业更能洞察产业痛点、堵点所在,正好可以利用党建引领优势,整合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对难题进行集中攻破;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本身具有组织化体系,正好借此将更多公共服务辐射到农户,让他们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更高收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创客投身其中,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这样的实践在龙游县各个“共富工坊”蔚然成风。罗家乡席家村与浙江茗皇黄茶股份有限公司共创共建“一席茶香”共富工坊,核心要义是打造集种植、加工、宣传、销售、文旅于一体的共富茶园;龙洲街道山底村的“龙游飞鸡”共富工坊,背靠浙江宗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破解以往散养效率低、品质不一等问题,农户只管按标养殖即可,无需操心技术和销路。


  强化利益联结促共富


  在龙游县采访“共富工坊”时,还有一个关键词,大家经常挂在嘴边,即“利益联结”。由此,很多工坊抛弃传统一租了之模式,选择利益共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席茶香”共富工坊就颇为典型。


  席家村党支部书记席金富告诉记者,因为龙游和镇海属“山海协作”,通过党建作纽带,由镇海企业认领茶园,2亩一个单元,每年出资5万元认购,即可得到50斤定制版黄茶。这5万元怎么分?村集体拿10%,用于组织劳力和配套基础设施;每个单元需配一名养护村民,拿20%即1万元,不少为低收入农户;剩余则归“茗皇公司”。目前,已有28家企业认领。“茗皇公司”也觉此法颇妥,计划再扩大合作面积。


  类似理念在龙洲街道白坂村“鱼跃龙门”共富工坊也得到充分体现。“坊主”张双其早年为木匠,2004年创办了浙江龙和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如今其已跻身全省最大的大宗淡水鱼供应企业。“随着规模扩大,我也希望轻装上阵,把中间养殖环节更多分包给农户,才有更多精力投入前端科研和后端营销。”张双其将最初试点放在了模环乡夏峰村。


  原来,夏峰村有个80亩的小水库,若是按惯例出租,也就两三万块钱租金收入。张双其若承包下来自己养鱼,人工得支出,管理成本也不小。现在,双方采取“合伙人制度”,从鱼苗投放、技术指导,直至捕捞、销售归企业管,村集体和农户负责日常管理,待收获后,每斤鱼农户得3毛钱,村集体则除了1.5万元的保底租金外,还能再得每斤鱼5毛钱的提成。


  “这下,我们肯定得养好鱼,养的越好越多,村集体、农户拿的也越多。去年仅养鱼一项,村集体进账了10万多块钱。”夏峰村党支部书记夏志文不住点赞。对张双其而言,之前从农户手上收活鱼,最大问题在于品质难以保证,现在有了这套“KPI”,自然迎刃而解。短短时间,周边21个村加入其中,每年可获得200万元经营回报。


  下一步,龙游县将继续深挖“一乡一品”特色资源,着重发挥龙头工坊带动辐射作用,全面优化组团联坊服务,进一步凝聚帮扶合力,引导工坊布局,今年计划新建70家“共富工坊”,将推动工坊产业辐射覆盖所有行政村,努力使其更好助力群众高品质就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村集体经济高标准提升。


  转自:农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