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通过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色岭口产业园、顾家台产业园……在阜平县382省道沿线,一个个现代化香菇产业园像珍珠一样分布在公路两侧。12月13日,在色岭口产业园,来自广州的老客户张天伟正盯着香菇装车。“这批10吨香菇,发往广州档口,一年下来,我从这里得采购1800多吨。”
今年年初,张天伟到阜平县考察香菇产业发展情况,发现这里香菇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分级清晰,技术先进,能够保证四季出菇,于是他将采购点定在了这里。
“得益于食用菌产业集群化发展,像张天伟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香菇采购商,纷纷来到阜平,常年定点采购。”阜平县副县长霍佳兴介绍,目前,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建成规模园区102个,建设标准化棚室4600余栋,年产值达9亿多元。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保定市大力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动案例。
保定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拥有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脱贫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体量不大、产品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保定市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说。
为进一步提升脱贫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定市制定9个脱贫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要素聚集壮链和业态创新优链,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强镇为依托,促进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今年以来,保定市在脱贫地区重点打造了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精品果蔬、优势食用菌、高端花卉苗木等10个产业集群。其中,阜平县食用菌、涞源县食用菌列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阜平县香菇、望都县辣椒、易县磨盘柿产区列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脱贫地区初步形成了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带动作用愈加突出。
依托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曲阳县西旦沟现代农业园区门口,“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金色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多亏了这个农业创新驿站,我们的林果特色产业良果率大大提升。”曲阳县孙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文龙说,“市场上的普通苹果卖每斤4元时,我们的苹果卖到每斤8元,价格是前者的两倍。去年销售收入170万元,今年达到了300万元。”
依托农业创新驿站,孙家庄村在荒山上建起西旦沟现代农业园区和庄子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两个园区共带动脱贫户248户600余人。
在园区的果林里,创新驿站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中勇正手把手教村民树体整形技术。“这是老果园了,果树之间枝搭着枝,导致密度过大,所以咱们要在冬季进行剪枝,来年开春时果林就透风透光了,不但有助于果实产量增加,也降低了管理难度。”李中勇说。
“谁掌握了科技创新要素,谁就掌握了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密码,谁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刘建民说,近年来,保定市与河北农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联手创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瞄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科技需求和发展短板,推动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向驿站聚集,打造农业创新要素聚集地。截至目前,保定市在脱贫地区建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29家,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700余项,涵盖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等35个特色农业产业,脱贫地区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尝到了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甜头,保定市持续发力,全面深化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9个脱贫县分别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建立了县校合作,合作项目达30多个。引进国内农业高等院校精英团队,启动博士农场建设,首批51家“博士农场”全部签约完成。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走进涞源县上庄乡狮子峪养殖小区的鸡舍,村民张营山正在鸡笼前走动观察。“投料、喂水、清粪都是自动的,我只需按开关就可以了。”张营山说,除了每月打工挣3500元,年底还有投资鸡舍的股金分红5000元,一年下来能挣近4.7万元。
像张营山这样投资建设的鸡舍在涞源县共有401栋。“玖兴农牧公司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五统一’‘三固定’肉鸡委托饲养模式,统一供应雏鸡、统一供应兽药、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结算;固定雏鸡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涞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赵书慧介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肉鸡养殖技术培训,可直接参与养殖基地的生产,解决就业。
近年来,该县引进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村两委+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累计带动全县17个乡镇262个村增收,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
推进乡村振兴,重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的目的,就是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刘建民说,保定市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保定市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联农带农模式,推动脱贫户、小农户与各类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将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与联农带农效果紧密挂钩,形成企业、合作社和脱贫户、小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对使用财政衔接资金形成的产业项目,大部分推行资产收益二次分配模式,通过安排公益岗来提升脱贫户的收入,让脱贫户靠劳动增收;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统种、统管、统销,推进土地托管模式,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户1.5万户、3.8万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顺平林果产业带动135个村、11.8万人,人均年增收1500元……近年来,保定市脱贫县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片区不断集聚,产业效益不断增强,培育形成的827个特色产业基地,将脱贫农户和低收入户全部融入产业链条,实现持续增收。
转自:长城新媒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