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重庆丰都三建乡雷竹基地异常忙碌:村民以稻草、农糠为雷竹盖“棉被”保暖,让雷竹抢在春节前出笋并上市。这样一来,雷笋可提前两个月出笋。雷笋实现错峰上市,全年算下来可让村民收益翻倍,产业“含金量”再提高一大截。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三建乡的多个特色产业齐头并进,除了名声在外的雷笋,还有青脆李、花椒、桃、枣等。三建乡的特色产业只是重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根据最新统计,重庆柑橘、榨菜、茶叶等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已达32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843万亩脱贫产业与全市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带动90%脱贫户稳定增收。
这两年,三建乡在选准的雷竹特色产业基础上,依托市林科院在产品品质和上市时间上下功夫,探索提早出笋栽培技术,可让雷笋提早两个月上市。三建乡绿春坝村的雷竹基地,铺满了稻草和农糠,就像盖上的一层“棉被”。有了这层“棉被”保暖,雷笋可提前到春节时上市。相比之下,雷竹春笋的价格是每斤两三元,提早上市可卖到二三十元。目前,三建乡正在通过“栽种好、管护好、卖得好、分配好”,以技术支撑为示范带动,让特色产业为村民带来实在收入。“按照农户以土地入股、集体以资产入股、业主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组建了8个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三建乡相关负责人以绿春坝村股份合作社为例,进入丰产期后每亩雷竹的产值可达6000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红能获收益1800元。截至目前,三建乡共有雷竹3200多亩,预计2023年可采笋750吨,产值有望超400万元。除了雷笋之外,三建乡还在大力发展青脆李、花椒、桃、枣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的带动和全域实施“三变”改革,全乡盘活了1.87万亩土地,推动全乡1.38万人人均增收上千元。拓宽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今年以来,重庆为进一步拓宽特色经济林发展空间,紧扣“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新发展木本油料、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120余万亩,累计达到1728万亩,在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实现“三赢”: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民增收。同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产业,探索“大基地、小单元”经营方式,累计发展柑橘337万亩,户均经营30亩以下的农户占99%。
据统计,目前重庆843万亩脱贫产业与全市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带动90%脱贫户稳定增收。除此之外,重庆在拓展乡村产业功能业态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挖潜增效。比如,培育160万亩柑橘“花果同树”,开发“赏花、采摘”休闲旅游价值;利用油菜拓展“菜苔、赏花、采蜜、加工”“一业四用”,农民经营收入增加3倍以上。提高特色产业发展“含金量”重庆多措并举,从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
这是品种培优上的典型一例。重庆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中心等平台,选育油菜、果蔬等主栽作物品种200余个,尤其是选育出的“庆油8号”油菜含油量高达51.54%。品质提升上,累计认证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383个,认证产量1255万吨;扎实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动,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点5787个。品牌打造上,重点打造“重庆火锅”“重庆小面”“三峡柑橘”系列公用品牌;“巴味渝珍”累计授权产品833个、年销售收入67亿元;奉节脐橙、涪陵榨菜、荣昌猪品牌价值分别达182亿元、147亿元、37亿元。乡村振兴是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其关键在产业要振兴。为此,重庆也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以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扎实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柑橘、榨菜、茶叶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已达32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转自:上游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