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一个个“红马甲”格外忙碌,老人们悠闲地在广场上下棋、锻炼身体……这不是大城市的小区,而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兴贤里社区。
“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习惯了那里的一切,突然搬到一个无坡无地的新住处,生活环境变了,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咋办,刚开始心里真是没有底。”12月12日,社区居民李武生说,2018年年底,他家从卢氏县潘河乡阳坡村的大山上易地搬迁到兴贤里社区,来了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
“房子是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超市、诊所、便民服务中心、扶贫车间一应俱全,周围还有小学、幼儿园、产业基地,生产生活都很便利。”李武生说,他于2019年利用金融扶贫贷款承包了社区附近的食用菌大棚,此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大棚数量已增加到38个。现在家里买了小轿车,添置了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和李武生一样,几百里外的陈瑞平,感觉如今的日子“甜丝丝的”。
陈瑞平家原来住在濮阳县的黄河滩区,房子经常被淹,滩区也没啥工业项目,不好找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陈瑞平的家搬到了濮阳县习城乡政府所在地,不仅住得舒适,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现在她在乡里的一家企业当仓库管理员,不仅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80岁的婆婆,两个孩子也在社区学校上学,接送很方便。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那就搬出来。在我省,越来越多像李武生、陈瑞平一样的老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好日子。
河南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针对全省86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把搬迁安置点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全力打造安心、贴心、暖心、舒心、放心的“五心”社区。
兴贤里社区每月举办由搬迁群众自编自演的感恩自强主题宣讲和文艺演出活动,让搬迁群众在陶冶情操中长知识、受教育、感党恩。南召县乔端镇组建由镇、村、产业公司、搬迁社区党员组成的“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共同参与搬迁社区治理。
河南省合理划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单元,新设或合并设立59个村(居)民委员会,206个村(居)民小组就近并入村(居)民委员会,245个集中安置点新建了“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向安置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601人、工作队623个,组织开展乡村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夯实安置点管理服务基础。(记者 刘晓波)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