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连日的好天气让外出踏春的人们心情愉悦。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因山势险秀、村居靓丽吸引了不少人观光游玩。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进村,沿途自驾车辆排成长龙。路两旁不时从车窗掠过的樱桃树,枝头早已缀满花苞。紧邻乌江源头水域的化屋村同心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同胞对山歌、吹芦笙,与游客们一起载歌载舞,犹如歌舞海洋。
正月里,化屋村苗族妇女何兰几乎每天都要和乡里的歌舞队一起为游客表演苗族歌舞。他们是贵州苗族众多支系中的“歪梳苗”,其头顶歪斜梳戴着头饰、身着手工刺绣的苗服,极具民族特色。
“以前,村子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偏远贫穷,村里人出不去,村外人更不愿来。”谈到今昔变化,何兰高兴地说,这些年政府精准扶贫,不仅修通路,还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村子格外靓丽。
沿着蜿蜒平坦的通村路走进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0多栋黔西北民居靠山面水而建,墙头上描绘的各式红黑相间图腾花纹,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旅游业兴百业旺。这段时间,苗族村民王光元家里饲养的本地乌鸡也因乡村带动而热销。“2017年搬进新居后,自己再没外出务工,在家饲养了2000多只乌鸡。”他说,春节来的游客大多会购买本地特产带走,乌鸡也卖得好。
谈到脱贫后的生活,王光元的爱人杨艳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来旅游的人多了,也拉动各种消费,民宿、刺绣、小吃等都很受欢迎。
2017年之前,王光元和30多户苗族同胞住在偏远闭塞的化屋村“麻窝寨”村民组,那是背靠悬崖的险要山坳。21世纪初,村民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煤油灯”的贫穷生活。
2014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化屋村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修通了路、兴建了房、布局了新产业……一系列措施推动着“蜕变”。这个过去贫困发生率高达6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寨于2017年脱贫摘帽,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为巩固脱贫成果,当地政府依托化屋村周边乌江如画美景打造出“乌江源百里画廊”3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化屋村,其“苗族歌舞之乡”的文化名片也因日渐火热的乡村旅游为更多人熟知。
据黔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初步调查统计结果,2月11日至23日,“乌江源百里画廊”的化屋景区共接待游客19.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84.72万元。
新仁苗族乡副乡长许蕾说,精准扶贫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多样化的产业格局也将为村民长期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骆飞)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