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9





  草果是云南怒江的特有产业,由原来零星种植到如今连片规模种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成108万亩的全国草果核心主产区,覆盖1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北京烤鸭远近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制作北京烤鸭的鸭胚有不少是从新疆运来的。和田地区洛浦县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质发展肉鸭产业,如今已是北京四系鸭第二大繁育养殖基地。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坚持规划引领,注重范例推广,强化督促考核,推动各地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产业扶贫如今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超过30万个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两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乡村实现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其中,直接参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贫困户分别为1158万户、935万户、168万户;贫困劳动力在本县内乡村企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超过1300万人,占务工总人数近一半。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贫困地区提供平台载体,也加快推动交通、物流、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贫困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1.9万家,创建各类扶贫产业园2100个,组建4100多个产业技术专家组,招募逾4000名特聘农技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后劲明显增强。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扶贫推动形成一系列产业联农带贫的有效模式,也激发了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这些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产业赋能,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产业扶贫志智双扶成效十分明显。


  培育壮大哪些乡村产业?


  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根据国务院部署,我国重点培育壮大以下乡村产业: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奶业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


  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


  夯实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各地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产业做强做大,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一村一名农技员”,在1.15万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设立1000支专家团队和2000个巡回小组,为产业发展提供“菜单式”服务,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围绕建设彝区特色杂粮,藏区优质畜牧以及长江上游柑橘、龙门山脉猕猴桃、乌蒙山区川南优势早茶等产业集群,在贫困地区新建和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1382万亩;在乌蒙、秦巴片区等地建设现代竹产业基地302万亩,竹业综合产值达152亿元;在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县投入32.4亿元实施光伏扶贫,带动7.1万贫困人口脱贫。


  河北省强化利益联结,在全国率先开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种养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有效联结。


  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开办玉米、马铃薯等10个中央补贴保险品种以及中药材、苹果等8个省级补贴保险品种,支持市县开办80多个特色保险品种;设立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构建以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为主要内容的“3+1”保险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有投保意愿的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全覆盖。


  湖南省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体,推进利益紧密联结。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因村因户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产品保底收购、保底收益加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五金”模式,即推动土地流转,让贫困群众赚租金;发展订单种养,让贫困群众得现金;实行入股分红,让贫困群众获股金;创造务工机会,让贫困群众挣薪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得年金。


  专家指出,当前,各地扶贫产业总体处于培育成长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多是长期性的,需要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考虑,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着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郭明)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西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弥补产业扶贫缺口

    据介绍,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我区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产业脱贫,共涉及6大主导扶贫产业3816个项目,总投资达1038 50亿元。
    2017-05-03
  • 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扶贫基金对接活动在郑州举办

    4月17日,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会期间,农业部在河南郑州举办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扶贫基金对接活动,搭建加工企业与社会资本交流合作平台,扎实推进农村二三产业扶贫工作。
    2017-04-24
  •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典型引路激发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2017-04-27
  • 大力开发中药材产业 平顺县产业扶贫拓新路

    平顺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中药材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产业扶贫新路径。2016年底,全县4000余户贫困户、1 2万余人贫困人口人均药材收入1600余元。
    2017-05-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