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今年下半年,不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产能都将快速爬升,一方面国内需求加大,另一方面上游供应压力传导到国内,剪刀差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诸多因素将对国内整机厂商交货带来挑战。
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线上论坛上,多家风电企业高管表示,海上风电产业链仍面临困境。由于海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依靠海外供给的叶片、主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短缺将制约国内主机厂商的出货能力。
上游供货压力尚未传导至国内
据与会的多位高管介绍,受到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一季度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有一定延迟。虽然国内制造企业在今年2月或3月就已积极推进复产,但受海外疫情蔓延影响,主要零部件的进口情况不容乐观。
“从目前已经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的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项目整体工期与原计划相比可能会延后2-3个月。”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在会上表示,“随着海外疫情持续,叶片、轴承等零部件供应短缺势必将影响到主机厂商。”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缪骏也对此表示了担忧,他认为,海外疫情蔓延已造成了供货困难,来自上游产业链的供货压力正在逐步传导到国内。“所有的零部件生产都有一定的周期,主轴承等零部件大多进口自欧洲,今年4月欧洲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航运及空运都有所限制,进口零部件的短缺压力预计将在6月或7月传导到国内。”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以来,欧洲各国已放松限制措施,大多数工厂已逐步复工。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统计的数据,截至5月中旬,在全球295个风机叶片和机舱组装工厂中,仅有11%仍处于停工状态。那么,今年下半年供应短缺的情况是否会有所缓解?
答案却不容乐观。缪骏指出,随着国内全面复工复产,到今年下半年,不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产能都将快速爬升,一方面国内需求加大,另一方面上游供应压力传导到国内,剪刀差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另外,海外部分地区疫情尚未见顶,比如南美的巴沙木供应仍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也将对国内整机厂商交货带来挑战。
施工短板掣肘“抢装”
海上风电装机压力不仅来自于供应链制约,国内海上施工产能的限制也对今明两年海上风电项目“抢装”带来了挑战。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开始,国内起重吊装订单就已出现快速增长,市场供不应求趋势加剧,施工价格水涨船高。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海上风机吊装施工船总量有限,每年海上施工也存在一定窗口期,在理想情况下,每年安装风机的数量基本固定,但天气等因素也可能对海上施工造成负面影响。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指出,目前国内每年施工船吊装能力大约是600万千瓦,但根据当前国内各大整机商提出的交货量来看,总量远大于当前的极限安装能力。“2021年海上风电行业可能会有很多矛盾凸显出来,如果前期投入的项目无法如期并网,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将是投资灾难,整机厂商很可能存在巨大的违约风险。”
对于施工安装瓶颈,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执行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启应认为,国内的吊装水平正在持续进步,此前吊装一台风机需要7-8天,现在只要2天左右,尽管施工瓶颈依然存在,但仍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行业协同度过“低谷期”
缪骏指出,明年从客户端交付的需求来讲,比今年还将有更大攀升,具体项目完成情况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但随着今年陆上风电“抢装”结束后,明年海上风电产品可能会获得更多支持,包括叶片、轴承等关键物料交付情况预计将有所好转。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翟恩地则提醒称,海上风电行业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也需要预防在海上风电国家补贴取消后,2022年新增装机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产能过剩对于市场影响很大,政府与产业应共同努力,有序度过2022-2023年低谷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走到‘十四五’,才能真正实现平价。”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曾呼吁,在海上风电国家财政补贴取消后,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接力补贴,从而助力海上风电走完平价前的“最后一公里”。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指出:“从整体上看,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很多项目延误情况并不十分严重,但疫情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影响将更为深远。”(记者 李丽旻 )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