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结构性失衡 新基建需因地制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29





  新基建承担着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关于提振经济、加速转型、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诸多期待。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已达数十万亿元。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新基建,将会引发一系列过快超前建设、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等风险,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露了他的担忧。


  据 《我国各省区市新基建发展潜力白皮书》 (以下简称 《白皮书》)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江苏等地新基建发展潜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基础与创新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优势领先其他地区;产业支撑方面,中部地区加速崛起;承接能力方面,西部与东北地区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广东江苏等地最具发展潜力


  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七省市新基建发展潜力较强。


  其因,广东、江苏两省为经济大省与人口大省,财政收入指标较好且腹地广阔,具备发展新基建的良好基础。未来,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集聚效率看,广东、江苏都将在新基建领域引领发展。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因受制于区域面积、人口总量等,未来更多依靠创新、环境等优势,通过集约集聚发展实现小而精。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尽管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等方面尚有差距。


  从具体分类来看,在发展基础与创新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优势领先其他地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常年居于全国GDP规模前四。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均处于全国前列。其中,随着 "最多跑一次" "亩产论英雄"等改革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浙江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效率的代表。


  再看产业支撑因素,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近年来,湖北、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高端项目,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2019年湖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仍快于上年。在与新基建密切相关的汽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方面,湖北省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白皮书》强调,此次疫情对湖北经济冲击最大,为了提振湖北经济,加快湖北经济社会恢复正常,湖北的新基建项目或可得到优先考虑部署。


  此外,在承接能力方面,西部与东北地区资源优势难以发挥。除了土地占用因素,由于新基建建设主要使用各类电力、电子设备,运营过程中对电能需求较多。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土地和能源丰富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先天优势。但这些地区受限于人口规模与产业基础,其成本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谨防产能过剩等潜在风险


  "新基建启动伊始,产能过剩、建易管难、入不敷出等潜在风险值得高度警惕。"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相关专家提醒。


  据 《白皮书》分析,新基建外溢效应较强,如果不加以统筹规划,将出现重复建设、产能闲置的现象,造成大量投资闲置浪费。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应用高度依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其布局规模与密度应与当地产业需求、社会治理需要相匹配,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化率较高、城市治理较为成熟的地方可优先布局。


  新基建将带来相关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产业资本将加速向相关领域集聚,需警惕资本逐利属性带来的企业短视行为,加剧结构失衡风险。一方面,在大规模投资需求的刺激下,企业追逐眼前市场,只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盲目扩大规模再生产,忽视创新能力提升,导致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偏重终端产品生产而忽视产业链体系构建与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生产能力培育,偏重产品制造能力而忽视工业软件、网络协议等制造软实力。


  "我们应抓住此次新基建机遇,为先进制造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更充分的市场空间与试错机会,加速补齐在制造业软实力方面的短板。"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建议。


  同时,需要正视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地方财政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本次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加剧了各地财政负担,其中中西部省份影响更为突出。


  此外,从运营管护风险上看,由于新基建建设主要使用各类电力、电子设备,其使用寿命较短,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且后期运营对能源需求比较大。因此,虽新基建仍可参照传统基建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融资,但后期管护成本增加了整体运营成本。如果不考虑运营模式与当地市场需求盲目建设,建成之后长期入不敷出,新基建设施将成为各地政府或企业的负担,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对策落地可行性


  针对新基建建设运营的潜在风险,《白皮书》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从全国层面来看,应加强建设运营规划统筹。一是产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统一行业标准。二是鼓励各地在建设、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积极探索使用新技术、新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加以宣传推广。三是做好新基建建设与管理的统计工作,及时发布相关数据,委托相关机构定期发布行业报告,为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规划、项目投资提供数据支撑。


  在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上,应支持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特高压等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相关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加快相关领域技术创新方面,应充分发挥相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要支持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工作站等平台,加强与相关院校合作,提升既有产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和门槛,增强新基建的经济可行性。


  此外,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上,应重点解决社会资本 "进得来、活下去、服务好"的问题。要向社会资本有序开放市场、促进社会资本自由流动、提升社会资本盈利水平。(记者 王雨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