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但推广效果不及预期的乙醇汽油,近期再次感受到了凉意。
2017年,15个部委曾发布乙醇汽油推广方案,要求2020年全国范围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但就在2019年底,政策却悄然发生变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召开会议,将此前全面覆盖的推广计划调整为“鼓励但不强制”。广东省于日前率先做出调整,仅保留茂名和湛江两市封闭推广,其他城市待条件成熟视情推广。
纵观全国,当前只有东三省、河南、安徽和天津6省市全范围推广乙醇汽油,其他省份只是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更有省市推广一再“爽约”。乙醇汽油推广以来,困扰和争议不断。消化陈化粮、减少污染物排放、燃油系统清洁含氧量高……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乙醇汽油发展之路似乎并不顺利。
原料供应趋紧
乙醇汽油是由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1:9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其中燃料乙醇又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此前陈化粮库存高企、环保要求日渐严格,这种以粮食深加工为原料的新型环保能源借助方案这一政策东风迅速扩能。
“适时适度推进扩大生物燃料的使用范围一直是总基调,但其实业内人士都对2020年实现乙醇汽油全覆盖持观望态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全面覆盖受制于原料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需求,一旦供需不匹配,推广就容易受阻。”
“目前乙醇汽油推广最大的问题正是原料供给趋紧。此前陈化粮库存充足,但去年消化速度超出预期,库存持续下降,燃料乙醇供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家车用乙醇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约顾问乔映宾直指问题所在。
金联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燃料乙醇产能在415万吨左右,年供应量约300万吨,新建以及预期投建产能为405万吨。2019年全国汽油表观消费量达到1.25亿吨,若按照10%的燃料乙醇添加比例,预计2020年燃料乙醇消费量将至少达到1250万吨。即便新增产能顺利投产且高负荷运行,燃料乙醇仍有将近540万吨左右的供给缺口。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处副处长王超表示,由于其他新技术未形成规模,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产能补充,若继续按原实施方案确定的区域和时间表推广乙醇汽油,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燃料乙醇供应的大面积短缺。
“去年年中进行的粮食库存大清查更是政策推行力度变化的分水岭,此后不再强调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而是采用更为缓和的推广方式。”上述不愿具名业内人士表示。
“乙醇汽油若想较好地发展,在‘不与人争粮’的原则下,在未来几年,除在已经推广的省市地区强制使用外,其他地方不宜再进行大规模的持续扩张。”上述人士对记者说。
产消布局不匹配
2017年方案提出后,国内乙醇汽油大规模扩张,产能由当时的285万吨增加到现在的460.5万吨。然而需求的增量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全国燃料乙醇产量增速31.69%,但燃料乙醇需求量增幅仅为13.03%,供应增速远快于需求。
“推行范围和速度可以放缓,但巩固现有市场应该严格执行。否则没有需求,仅生产1吨乙醇汽油也是供大于求。”上述人士说。
“目前我国乙醇汽油推广在东北三省及天津推广相对较好。东三省是粮食大省,加上投建的燃料乙醇炼厂较多,能满足该地区乙醇汽油所需的燃料乙醇的供应量。该地区最早开始封闭实施乙醇汽油,民众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乔映宾对记者说。
但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汽油消费市场占比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燃料乙醇产能规划布局与汽油消费市场呈逆向分布,短时间资源供应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要。远距离运输大大增加了企业生产及销售成本,在能源分布上不经济,极易造成供应不及时导致市场脱销,大量乙醇长距离运输也有可能带来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监管亟待加强
另外,由于个别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市场监管不到位,乙醇汽油难以实现全封闭运行。已实施封闭或半封闭的区域,社会加油站违规销售普通汽油,或以普通汽油作为卖点加大促销力度,扰乱经营秩序。“于此同时,部分尚未获得燃料乙醇生产、销售资质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生产销售燃料乙醇,打乱了市场供需平衡。”金联创乙醇汽油分析师商青青说。
受访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切实加大乙醇汽油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乙醇汽油推广工作是国家能源战略部署,涉及多方利益。政府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并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而为规避无序恶意低价竞争带来的从上游到终端的损害,重新建立燃料乙醇定价机制可有效保障燃料乙醇企业及石化企业的共同利益。
在乔映宾看来,国内生产企业还应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尽快通过建立行业联盟规范经营,严格行业行为准则,规范整体发展秩序。
另外,王超认为,应暂缓推进乙醇汽油封闭运行区域。结合陈化粮库存消纳等情况,重新评估乙醇汽油供需基本面,分步、缓步推行乙醇汽油全封闭运行。二是加大行车试验研究,针对氮氧化合物和醛酮类化合物排放高等特点,组织专家组重新评估乙醇汽油使用效能,为后续政策实施及配套补贴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记者 渠沛然)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