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不及预期 问题和挑战不少 储能行业亟需政策呵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1-21





  调峰调频、改善电能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很关键。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下,储能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在短暂的产业爆发之后,转折出现在2019年,储能产业发展放缓,新增装机规模呈现下滑。


  储能行业发展“遇冷”,原因何在?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当前储能行业确实面临一些发展瓶颈,政策推动是目前最切实有效的破解之道。


  储能发展不及预期


  对储能产业来说,2019年似乎“有点冷”,仿佛行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9月,我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207.6万千瓦,同比下降37.4%。


  尽管2019年全年数据未出,但行业整体发展不及预期。为什么出现储能市场新增装机突然下滑?业内人士表示,造成储能发展减速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电网侧和用户侧两大领域。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从电网侧来看,2019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提出,“抽水蓄能电站、电储能设施不计入输配电定价成本”。随即,国家电网在2019年上半年工作会上首次明确暂缓电网侧大规模储能建设,并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国家电网投资的通知》(826号文),再次以严苛的口吻规定“不得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开工项目”,导致电网侧储能发展快速下滑。


  “储能产业发展目前处于初步阶段 ,处于政策驱动和项目驱动型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规模化市场。 ”阳光电源储能销售总经理陈志表示,一方面,国家出台电价指导政策,储能不能纳入收费电价以后,国网公司紧接着就出台826号文,停止储能项目的投资建设;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用户侧储能投资,2018年装机规模300兆瓦,但2019年却全面停止了用户储能项目建设。“两个主体的退出,对储能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下滑。为什么个别企业或市场主体退出或者入局都会对储能市场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储能整个市场体量还很小 。”


  尽管增速放缓,但行业对储能市场的信心仍然十足。陈志表示,新增装机下滑和两大主体退出不能代表行业对储能发展失去信心,也不能代表现阶段或者未来发展不需要储能。“国家出台政策,将储能不再纳入收费电价,可能是做产业疏导,希望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而不希望国网公司一家独大,将更多的市场空间留给市场主体来做,未来整个储能市场发展会更好。”


  问题和挑战不少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储能行业发展还面临着政策、市场、技术、成本等诸多挑战。


  对此,刘勇表示,目前,储能产业政策体系整体上仍有待完善,并且电力市场环境也不成熟。


  陈志也表示,储能市场发展慢,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储能产业指导的具体的政策不够完善,2017年出台《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就没有出台过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详细的发展路线图。同时,储能产业标准缺失。此外,储能还没有“合法”的身份,不能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电力市场中去,储能产业“谁受益,谁买单”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经理郭凡也认为,储能不是单一的发电资源,而是一种服务载体,其服务价值通过平抑间歇性电源和负荷之间的时间不平衡得到真正的体现,并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获得回报。“因此,需要建立成熟的电力市场。”


  除了政策、市场因素之外,储能行业自身发展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比如在经济性方面,尽管价格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储能成本仍然偏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度电成本为0.6-0.8元/千瓦时,而抽水蓄能电站度电成本仅为0.21-0.25元/千瓦时。“成本是决定储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参数,成本偏高制约储能规模化发展。”刘勇说。


  陈志也认为:“储能还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产品。发达国家都会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比如美国退税补贴、英国调频电价等辅助补贴政策等。 ”


  仍需政策推动


  尽管储能发展速度放缓和面临诸多问题,但储能仍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提升电网韧性的重要手段,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储能产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仍然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来推动行业发展。


  刘勇表示,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财税、资金等相关支持政策,通过财税手段促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加快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进度,为储能产业发展创造好的政策市场环境。


  郭凡表示,储能发展必须依靠于电力能源体系改革推动。在市场尚不完善的时期,储能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富有前瞻性的计划以及合理的激励手段来培育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电的商品属性通过更加准确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确定,再由“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能现阶段仍需调整顶层设计和市场规则,并且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也要紧跟出台。同时,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给予储能‘合法’的市场主体身份。”陈志说。(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