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背后存隐忧 中国食用菌行业探寻升级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28





  11月16日-19日,第十三届中国蘑菇节在福建漳州圆满落幕。一年一度的蘑菇节既是各领域蘑菇人在一起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盛会,也是他们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的新起点。本届蘑菇节以"乡村振兴,蕈业先行"为主题,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新机遇,为全面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产量从1978年的5.7万吨发展到2018年近4000万吨,成长为我国的第五大农业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感慨道,这一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我国蘑菇人一直以来的蘑菇情结,特别是中国蘑菇节,它既是风向标,也是一个品牌,还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展示我国蘑菇产业的窗口和一所培养年轻人的学校。


  "它是一座桥梁,是一条纽带。"李玉说,它真正地把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技术与我国近些年来发展的成功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从技术、科学、产业层面推进了我国的蘑菇事业。"实际上,我们是从这儿真正地把日本先进的木腐菌菌种,欧洲、美国先进的草腐菌菌种,以及银信、融资、烹饪、加工第一次带到了中国的产业中。"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介绍,近十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菌种、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迅猛。"基于此,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不约而同地选择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发展产业。"


  "过去几年内,有很多的食用菌企业成功上市,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但有的食用菌企业也因经营不善或是大气候的影响而赔得精光。实际上,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李玉说,只要大家真正拥有坚定从事这个行业的情怀,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求实,在国家大的政策下,特别是在大健康产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的特点,就一定会为国家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面临转型升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行业发展亦如此。刘自强表示,近两三年来,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过快,也出现了食用菌供过于求以及产品单一的问题。"当前,绝大多数食用菌企业都在为生存而战,食用菌从业人员也都在艰难地抉择是否走转型升级之路。"


  刘自强进一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台湾地区的菇业从业者就在深刻思考和研究当地菇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其在菇类食品加工和菇类生技方面投入重金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差异化发展,这一理念和研究至少已领先大陆十年以上。


  在刘自强看来,将菇类发展成为生物科技休闲养生产业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这不仅需要用科研、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和资本思维去考虑食用菌产业发展未来,还要按照终端消费渠道-品牌-资本-人才-生产技术这一思路去发展企业。"


  被业内亲切地称为"福建老菇农"的福建农林大学退休教授黄毅表示,当前我国有关香菇栽培的实用基础理论研究严重缺失,加之专业科研人员受体制内政策影响,研究课题与生产需要相脱节,并不能引领行业与时俱进。整个香菇产业仅停留在香菇菌棒制作环节上。虽然配套机械水平的提高为香菇产业发展带来新机,但在后半段出菇栽培模式上尚未成熟,还需要不断努力。


  食用菌根据栽培基质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尤其是香菇、木耳、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猴头菇、灰树花、茶树菇、鹿茸菇等木腐菌占我国食用菌生产总量的85%左右,栽培基质以木屑为主。


  黄毅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后,要认真考虑木屑从哪里来,尤其是木屑短缺的地区多是进口木屑,但其是否适合种植香菇也是一个问题。"因此,要先种树后种菇。"


  此外,黄毅表示,根据自己从事食用菌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看,在香菇发展的新区,无论是劳作习惯、认识还是经验都与老香菇产区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以扩大规模、依靠财政补贴求发展。"只有企业、菇农双双有效益才能真脱贫。所以,如何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科学种菇成为当务之急。"(魏桥)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