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在“强基”路上】
高端装备制造业或者说先进装备制造业,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硬实力和综合国力。在济南,这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着力打造的十大千亿级产业之一。
“如今,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日前在济南举行的一个创新论坛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说。
然而在很多领域,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突出,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提高、强化工业化基础能力迫在眉睫……
世界第一背后也有弱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根据世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标志着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产量占居全球第一位。
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同时,我国工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由2004年的0.56%提高到去年的1.06%,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了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了29.8倍,一些技术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
具体到高端装备制造业,屈贤明表示,很多重点领域已经实现突破,实现了从主要依赖进口到基本自主化的跨越,尤其是国民经济领域所需的高端装备,如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等,均能自产,有效支撑了能源、化工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对14类高端装备进行国内外对比发现,我国处于世界领先的领域有轨道交通装备和输变电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是世界第一,而是第二、第三的领域有航天装备、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
差距较大的领域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飞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
关键零部件技术需要突破
屈贤明说,根据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主要产业存在的短板分析,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主要聚焦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举例来讲,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包括高端芯片和传感器,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检测检验设备和平台,关键制造工业和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相当一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走了一条逆向发展之路。”屈贤明说,什么叫逆向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需要的最终产品出发,从主机及成套设备入手,采用测绘仿制或引进技术、购买生产许可证等方式,先解决了整机的有无问题。
然而工业化基础,特别是基础产品的解决往往比主机还难,高端芯片就是典型案例。还有轴承,外人看着不复杂,但要生产出高端轴承,着实需要花大力气,如果我国的高铁没有高端轴承,就不会跑那么快。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习惯于用全球采购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慢慢形成了对基础产品的进口依赖症。”屈贤明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后发优势有向后发劣势转变的趋势,制造业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越发突出。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强国、经济建设的“阿喀琉斯之踵”,影响我国快速发展甚至经济安全。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指数(2017)》,我国基础产业占全球比重从2013年的11.536%跌至2017年的6.915%,与美日德差距进一步拉大。
日前在济南举行的中国500强企业峰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今年的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244家,占比将近一半,数量不少,但平均利润仅为2.59%,低于500强的4.37%,更远低于世界500强企业的6.57%。
这也说明,生产要素对制造业的支撑还存在不足,制造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还不高;我国大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中的制造企业盈利水平还有待提高,全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结构还需要优化,还需要由做大向做强转型升级。
增强工业基础需要培养人才
如何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升级?屈贤明认为,新时期,工业化基础再造应该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充分利用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入手,分层次布局,分类施策。
首先发挥政府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短板项目,解决大约10%的工业基础问题。“那么多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投入大,见效慢,没有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单靠企业投入,是不行的。”屈贤明说。
其次,强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优势,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形成长效政策机制,解决大约20%的工业基础问题。我国从2013年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在部分产品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必须保持政策连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再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优势,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世界隐形冠军企业,解决大约70%的工业基础问题。很多人认为,工业基础问题,单靠企业投入很难解决,然而屈贤明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发现,出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前三的企业和产品。“这些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屈贤明说,很多企业家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后,都有一种报国情怀,要发挥这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辅之以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减免、政府在招标采购中适当倾斜,予以支持。
本月18日-20日,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决赛将在济南举办,这是国内技能人才类赛事中唯一一个由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大赛,也是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一类大赛。工信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傅建奇表示,产业基础能力,除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基础技术之外,还包括基础工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不仅需要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以工业机器人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而又缺”。举办这个大赛是要发挥竞赛选拔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就是要拓展发展通道,让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记者刘彪)
转自:济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