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热”给球鞋产业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16





  “鞋子一面墙,堪比一套房”,这是当下人们对炒鞋一族的调侃,近几年来从鞋用来穿到“鞋穿不炒”,炒鞋市场已经为人所熟知,炒鞋也成为了一些年轻人发家致富的新途径。目前“炒鞋圈”已经形成了从产品发售、囤货炒作、鉴定再到转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了解,近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总额突破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一双鞋价格增长有多快?增长后的价格又有多贵?根据潮流单品交易平台毒APP数据显示,5月最热卖的几款鞋市场交易价格与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个别球鞋甚至涨幅达430%。某品牌一双红白相间的球鞋在2017年售价为1500元,最近转手价上涨到7万元;另一双球鞋从2000多元涨到3万元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网名为马里奥的知名球鞋博主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炒鞋其实是正常现象。一开始球鞋文化在国内没有普及,炒鞋本身也没有太多利益。比如买家通过抽签买到一双并没有那么喜欢的鞋,就通过卖了赚钱再去买一双自己喜欢的鞋。但是现在球鞋文化慢慢普及开来,一些非球鞋爱好者包括炒虚拟货币或炒股人士发现有利可图,于是涌入球鞋市场导致了现在这种乱象。


  炒鞋门槛较低、流量集中,很容易成为年轻人尝鲜的投资方式,但“炒鞋热”给球鞋产业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饥饿营销导致天价球鞋


  这些鞋子为何能炒出如此“天价”?


  据《2018线上运动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和《2018潮流人群运动鞋消费趋势报告》的数据表示,从2016至2018年,运动鞋销售额持续走高,年增速达到18%。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95后”消费者占比26.6%,超越“90后”的23.4%,成为消费能力最强的一代人。此外,“85后”占比17.5%、“80后”占比11.2%,同样是运动鞋的消费主体,球鞋的消费人群一直在增长。


  马里奥表示,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饥饿营销导致球鞋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球鞋文化在国内刚刚起步,底蕴不深,导致一些人产生跟风思维,认为球鞋价值越高,被认同感越强,慢慢导致球鞋越来越贵。


  “球鞋文化属于外来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舶来品”,其他国家是先有的文化基础才去发展一些衍生品,但在我国球鞋文化一时间迅速普及,文化并没有深厚的基础,就易形成“跟风”思维。”马里奥说道。


  已经炒鞋几年的林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鞋子是限量销售的,若想买先要参与抽签,但是这个签先到先得,以前自己每周都会去当地几个固定门店排长队,抽到签后等于有了一张球鞋票,这张票现场就可以转手,根据各个尺码、型号溢价不同,少则几百多则上万。


  事实上,这样的炒鞋人士大有人在,每每到了球鞋发售日就“倾巢而出”,他们再次卖出大约可赚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如果遇到数量更为稀少的限量版发售,一款鞋的利润可达上万元。后来各品牌采用了“身份证+信用卡”、网上摇号等一系列实名制方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类现象的发生。


  “炒鞋就是炒钱,看见早期进入炒鞋产业的人赚到了钱,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逐渐在炒鞋圈的“控制下”,球鞋市场开始混乱。把一双原本几百的鞋子炒到了几千甚至上万,导致很多喜欢鞋子的人望而却步,而受伤的就是那些真正喜欢鞋子的人。”林先生说道。


  电商交易出现恶意锁单


  随着炒鞋市场逐渐火热,一些鞋类电商应运而生,和传统电商自营发货的商业模式不同,球鞋交易平台的商业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转卖模式,第三方卖家将鞋的发售消息发布到App,当有买家愿意支付时,卖家将鞋寄到平台,平台负责鉴定球鞋的品质和真伪然后再发送给买家,并收取5%-10%不等的手续费;第二种是闪购模式,卖家提前将球鞋交给平台鉴定并寄存,买家购买时可以从仓库直接发货,平台同样在其中获取了手续费。


  根据毒App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4款主流鉴定电商App在25岁及以下用户中的整体渗透率达11.3%,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倍。目前国内专注鞋制品的电商交易平台除了毒App,还有nice、斗牛、get等等。这些定位为“潮牌鉴定平台”的电商于近年来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以及商家的关注。


  事实上,不少人在“云”买鞋上吃亏,平台交易过程包含大量恶意锁单。所谓锁单,就是利用多部手机同时下单购买一款鞋但并不支付的行为。此举会导致该款鞋的数量急剧减少,卖家便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抬价或者压价。


  所谓“云买鞋”指的是卖方和买方并不是以鞋子为实体进行交易,鞋子在其中是虚拟商品。以nice平台的担保预售为例,通过将卖家的鞋寄存在平台的仓库里,买家可以快速转手,让下一个买家接盘。在平台上,用户能直观地看到不同时段产生的交易额和数量。


  NiceApp董事长周首表示,鞋属于消耗品,爱好者集聚才形成了球鞋文化。当供小于求时,球鞋的价格就会上升,溢价在一定范围内均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当前恶意炒作行为破坏了行业的公平,也让一些真正的球鞋爱好者和收藏者买不到鞋。


  “鞋穿不炒”回归理性消费


  今年7月,某球鞋电商平台率先提出“鞋穿不炒”议题,并发布了反对炒鞋的倡议书。强调球鞋是广大消费者体验潮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大用户、潮人和交易者应该理性消费,尊重球鞋文化、远离炒卖行为,共创良性的潮流消费市场环境。


  “我觉得大家不要把球鞋当成一个攀比的东西,不要跟风买鞋。因为现在资本家进入鞋市垄断市场,并且坐地起价,如果消费者不理性消费就会纵容这些资本家的资本运作,消费者一定要理性一点,千万不要冲动消费。”马里奥坦言。


  毒App对外沟通主管昭阳公开表示,毒App正在通过升级优化平台治理措施、完善平台赔付机制等杜绝炒鞋行为,保障买卖双方权益。我们也呼吁国内外同行业一起努力优化潮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事实上,9月炒鞋迎来些许降温,但电商交易平台依旧面临严的挑战。7、8月的“炒鞋热”吸引大量投机者入局,一到9月大量热款鞋高开低走甚至暴跌,反映出线上球鞋交易市场的跟风性和盲目性。


  在马里奥看来,国内球鞋市场还需要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跟风的思维会慢慢变淡。“到那时就会真正地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不会再去攀比,只有回归到潮流文化的初心,打造良性的产业生态链,潮流经济才有可能进一步繁荣,球鞋市场也能越来越好。”


  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转观念必不可少。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鞋穿不炒”不应该只是一家的倡议和行动,唯有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才能对球鞋市场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记者 马睿琪)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