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案折射机制缺失 “老字号”文化瑰宝亟待法律保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27





  ■王致和在德国被抢注,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同仁堂、女儿红、杜康在日本被抢注……老字号 “走出去”遇知识产权阻力。


  ■目前,我国对老字号字号权的保护只体现在对一般企业名称保护的法律法规中,缺乏完备的老字号保护机制。而我国现行的字号和商标分别登记立法和管理制度,也造成老字号字号权和商标权冲突频发。


  ■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亟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应加强对老字号品牌字号权和商标权的协同管理,对老字号品牌给予跨地域、跨行业的保护。同时,应建立老字号品牌数据库、老字号品牌信用监管体系等,形成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


  ■老字号要想重现当年繁华与荣光,品牌方应全方位梳理产品、技艺和服务,直面解决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品牌价值评估这三大问题。


  提起老字号品牌人们并不陌生,动辄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事实上,老字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背景,底蕴积淀深厚,社会认同广泛,品牌价值无可替代。尽管有些老字号品牌,在变革的时代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傲笑于 “江湖”,但有部分老字号品牌或多或少的都经历过侵权之痛。


  侵权案折射机制缺失


  年初,百年老字号 “周钦公流亭猪蹄”生产商青岛鑫复盛餐饮有限公司因在京东商城上销售 “流亭猪蹄”,被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原告认为,相关商标 “流亭猪蹄”已于2017年6月14日被依法核准注册,波尼亚拥有商标的专用权,被告构成商标侵权。波尼亚除了提出被告停止销售使用涉案商标标识的侵权产品、销毁带有涉案商标标识的产品库存等要求外,还要求被告连带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承担原告律师费、调查取证费等合理费用支出8.6万元。


  此外,王致和在德国被抢注,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同仁堂、女儿红、杜康在日本被抢注……近年来,众多老字号渐次走出国门, “走出去”后却难免境遇尴尬——知识产权阻力。由于老字号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和巨大的无形价值,近年来,老字号在国外屡屡被抢注、假冒,其合法权益受到了极大侵害,损害了老字号品牌信誉。


  老字号的传统风味长存人们心中,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魅力。鉴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老字号的商标、著作权被侵权的案例确实触目惊心,足以令老字号高度警醒。


  由于国内现行法律制度缺乏完备的老字号保护机制,导致老字号法律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对老字号的字号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对字号权的保护只体现在对一般企业名称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加上我国对字号和商标实行分别登记立法和管理制度,造成老字号的字号权和商标权冲突频发;另一方面,法律对老字号品牌侵权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要加强对老字号品牌的后续监管,加大对恶意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品牌保护应 “双管齐下”


  中华老字号是国家的文化符号,是我国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老字号的成长,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磨砺,老字号的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产品、技艺和服务, “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涉及商标、专利、版权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通过专门法律法规对老字号品牌给予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一方面,由于老字号品牌具有悠久历史和很高知名度,应该类似于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一样,对老字号品牌也应当给予跨地域、跨行业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老字号品牌字号权和商标权的协同管理,建立更合理的字号权获取制度,并以字号权内容确立字号权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同时,建立老字号品牌数据库,建立老字号品牌信用监管体系等,形成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执法合力。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很多具有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老字号并不是只有“老”而已,他所代表的是一种信赖与习惯,是品质的保证,是传统的坚持,所以才能永续经营,历久不衰。一方面,老字号的保护,既需要完善的立法,也需要企业自身字号保护意识的提高。当遇到了侵权行为时,企业应主动申请法律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尚未制定保护老字号的专门法律法规,企业可以采取


  “曲线救国”的道路,将其字号注册为商标,获得商标法的系统保护。此外,将老字号注册为商标,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消除字号保护的地域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保护。


  一言以蔽之, “老字号”要想重现当年繁华与荣光,亟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系统的法律保护机制。 “老字号”要生存要传承要发展,必须全方位梳理产品、技艺和服务,从源头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直面解决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品牌价值评估这三大问题,让手中的 “金饭碗”闪闪发光。(吴学安)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