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逐渐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众车企竞相推出各自的智能汽车产品,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智能汽车的界定,相当一部分国内车企正陷入同质化的怪圈。
“有一块大显示屏、有语音识别、有导航功能就算是智能汽车”的固有观念,使智能汽车的概念徒有其表。
那么,真正的智能汽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未来从产业转型到消费升级,我们到底需要一辆怎样的智能汽车?
打破壁垒 全面竞合 智能汽车杜绝千篇一律
不可否认,汽车在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势头也更猛。
“短短几年,汽车的定义从‘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迅速向‘四个轮子+一个电脑’转化,智能化在汽车产业、汽车产品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但目前,国内汽车智能化愈演愈烈的同质现象却引人担忧。”日前,在“开放、标准、安全——未来我们需要一辆什么样的智能汽车”高峰论坛现场,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坦言。
对智能汽车概念“简单粗暴”的理解,使越来越多的车企在用雷同的方式解读智能化,导致智能汽车浮于表面,简单加装一个触摸式大屏,配装比较初级的交互系统,原有的传统汽车“摇身一变”化身为所谓的智能汽车。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在技术变革、能源革命的驱动下,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势不可挡。那么,林林总总的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在与汽车的融合中,究竟要产生怎样有意义的化学反应?“我认为,智能汽车最根本需要解决的就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没有安全性的保障,一切人性化、智能化配置都是空谈。”他说。
“在打造真正意义的智能汽车上,不同于欧美国家采取的互联网行业与汽车行业相互竞争的方式,跨界融合、打破壁垒、‘抱团取暖’的形式更多出现在中国。”朱西产说。客观而言,这样的模式,也有助于智能汽车跳脱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怪圈。
去繁化简 提升效率 打造开放生态圈
智能汽车成功迈过“同质化”这道坎儿,仍然需要在关键环节下足功夫。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车企,正在以实际行动摆脱可能陷入的智能汽车发展同质化怪圈,并竭力寻求和探索各自的差异化优势。
去年12月,沃尔沃汽车在2018洛杉矶车展现场以综合的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展示了对未来出行、智能汽车的创想。“如今,汽车早已突破了交通工具的单纯属性,汽车的功能也不仅限于驾乘,而是全方位个性化的智能出行体验。一个完全智能化的车内空间,是整个社会发展、科技发展,赋予未来汽车的转型趋势,这也是消费者迫切需求的。”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说。
差异化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在开放的平台下,去繁化简、提升效率、竞合共赢,并不冲突。以现阶段车载操作系统为例,各厂商基于这些系统或是深度定制或是自己开发,但由于缺少标准化平台,导致开发者需要对接不同的系统,无形中增加了开发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阻碍了服务与应用的开发,最终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往往使智能汽车并不智能。“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智能化一定是个完整的体系,任何企业依靠‘单打独斗’是无法真正全面解决问题的;其次,智能化车机系统需要满足几个标准,稳定安全、快速迭代和标准化,并且需要基于标准化,形成开放、竞合、友好的生态。”袁小林说。
技术驱动 用户导向 跨界深度融合擦出火花
在智能汽车避免千篇一律、寻求差异化技术优势的同时,一些不变的定律必须坚守和遵循。
“无论是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消费需求的变化,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仍然有几点是不会变的。首先,是技术驱动;第二,是用户导向;第三,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所有相关产业带来的新变革。”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经理浅雪说。
跨产业的深度联动和融合,也使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外资品牌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探索中,更懂中国消费者、更接中国市场的地气。针对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汽车品牌采取开放合作模式,纷纷与高德地图、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多家本土主流智能汽车技术企业展开合作,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中式智能汽车开放服务生态圈”。(记者 王璞)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