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持持续增长,技术进步显著,预计2018年全球产销量将超过100万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第三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上如是说。
万钢在大会上发表题为《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健康发展》的主旨演讲时表示,电动化、智能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大势,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要承担起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
发展正当其时
“我有时跟朋友们说‘叫好不叫座’正是一个发展的机遇,等它叫座了可能就没有你的座位了。”万钢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始终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通过科研驱动形成了研发基础,“十一五”期间开展了示范运行并积累了运行经验,“十二五”期间通过整车牵引加速产业的布局,“十三五”期间通过市场来拉动产业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燃料电池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
北欧国家宣布从2030年停售传统燃油汽车销售后,欧美发达国家和跨国汽车集团从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同时发力,先后制订了国家汽车产业转型战略路线图与时间表。如德国大众计划至2030年实现全系车型电动化,集团旗下300余款车型均推出至少一款电动车版本车型。沃尔沃计划2019~2021年,发布五款车型均为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丰田计划2030年全球市场电动化汽车销量超过500万辆,其中EV和FCV超过100万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经过多年努力也逐步走向市场。在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上都进行了示范运行。上汽的样车已经进入了第四代,同时他们的商品车不仅开始在中国市场运行,也走向国外。目前我国以商用车为主的燃料电池汽车已经突破千辆,运营区域从东北辽宁一直到广东佛山。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进行。
万钢指出,在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五点:一是补短板。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虽然已经有将近300万辆的保有量,但基本还是在城市内运行,对于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城际物流、重载卡车等,行驶里程、充电时间、能量密度等都成为了显著短板,需要尽快推动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二是强核心。提升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核心技术,加强对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高功率的燃料电池、高性能的驱动和高效率的能量回馈,以及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应用和系统集成,最重要的是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三是抓基础。加快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营和服务体系,开拓新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运营的商业模式新天地。四是争高端。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就需要优化政策体系,完善标准法规,加快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监督。五是促开放。政府已经确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改革开放,目前已有一批外企(包括特斯拉、宝马、大众集团等)开展了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只有开放才能促进更好的发展。
如何补齐短板
万钢表示,我国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经验,同时我国有明显的体制优势,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规划从本世纪初开始,确定的路线和方向以及政策都在落实当中。二是我国的氢能源丰富,获取途径多样,有利于支撑氢能燃料电池规模化发展;同时我国清洁能源规模巨大,从风力发电、光伏、水利、可再生能源当中制造氢气的潜力很大;我国也掌握了煤气化天然气传统的重整路线,这将在生物质燃料制氢方面发挥作用。三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容量巨大,也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来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产销量占世界的50%,而随着我们城镇化的加速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氢能燃料电池将在我国的规模化应用中引领发展。
同时,万钢也指出,我国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上还是久攻不下;二是产业化商业化的进度滞后,产业链建设薄弱;三是制氢供氢加氢系统落后,造成了氢成本剧增;四是技术标准、检测体系严重滞后;五是国际开放合作亟待加强。
如何补齐短板,解决问题?万钢认为,首先在创新研发组织模式上要聚焦于突破关键技术,建立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来攻克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系统技术,整车技术,制氢、供氢和运氢技术。
其次要着力推广商业化示范应用,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产业化。把示范区建在氢能资源丰富区和经济发达而环保压力比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大气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区域;要选择应用领域和发展车型,比如选择城际间的远程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快递、物流货运等;城市间中重卡车的货运交通,还有一些特殊用途和高端用途的乘用车,都可以作为选用的车型;要选择好示范评估和安全管理,特别要注重加氢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效果,形成一套加氢氢能以及燃料电池安全运行和监控机制。
再次要科学规划布局,建立氢能供给体系。要因地制宜寻找低碳低成本的氢能制取方式;探索多种形式储运氢气模式;科学规划布局,建设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相适应的35MPa和70MPa加氢站,尤其是产业重点与资源热点区域的建设;有序建立起氢气的价格体系。
此外,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在确定2020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的同时,明确延长车购税等优惠措施,对于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延续一定程度的补贴;同时实施汽车节能积分制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快碳交易制度建设,形成市场化支持氢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线;还要完善标准体系,明确氢气作为清洁能源、零碳能源的定义,明确加油站和加氢站合建站的标准规范。
万钢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局中,我国与世界是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把握创新合作的大局,是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标准、法规、商业化模式等方面,共同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可持续发展。(实习记者 江晖)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