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种质资源仅存6% 种源大国面临“保种”困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0-10





  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它的保护与利用,对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重大意义。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种质资源面临着地方品种加速丧失、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作为世界第二种源大国却面临“保种”困境。业内人士认为,要加快对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品种加速丧失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调度会上介绍,各省优质、抗病、耐瘠薄等特性突出的地方品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于2015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计划用五到六年时间对全国2228个农业县进行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对其中665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收集。


  三年多来,目前已完成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等10省(市、自治区)623个县的全面普查和117个县的系统调查。2018年即将完成四川、陕西2个省207个县的全面普查和58个县的系统调查,总计将完成12个省(市、自治区)830个县的全面普查和175个县的系统调查。


  一方面,行动效果喜人。目前已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29763份,并筛选出一批特优特异种质资源。例如广东省连山县发现种植于山坡地的“地禾糯”“地禾粘”,是古老的旱稻地方品种,种植历史超过百年,这一发现也纠正了部分专家认为我国种植旱稻历史不超过30年的说法。广西上思县发现的野生葡萄,高抗霜霉病和根结线虫。据介绍,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高抗这两种病害的材料,因此这一发现对抗病葡萄品种改良极具利用价值。此外,重庆柑橘多种植于海拔600米以下区域,这次在城口县海拔1400米山地发现了野生香橙,是强耐寒的野生资源,有望极大地提高柑橘类品种的耐寒性。


  另一方面,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呈现出丧失速度加快的趋势。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的数目,1956年有11590个,2014年则仅剩3271个,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数目丧失比例高达71.8%。


  以水稻为例,湖南省普查的79个县,1956年有水稻地方品种1366个,1981年为644个,2014年仅有80个,只占1956年的6%。据了解,其它主要作物地方品种的情况也基本一致。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负责人段永红介绍,她保存了2万多份各类种质资源,但有三分之二都是在2000年之前搜集的,之后便很难搜集到新的古老地方品种。重庆市农科院介绍,重庆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名录的97种野生植物中很多都濒临灭绝,其中由于三峡工程淹没等原因,致使宜昌橙、万盛500年大茶树等资源彻底丧失。


  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农民于国林曾30多次到全国各地收集老种子,目前已保存了2000多份。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民就不太种老品种,而开始选择商业化品种。如今,浏阳当地的老品种占比不到5%,只在边远山区和少数乡村有零星种植。尽管于国林已收集了不少,但一些珍贵的好品种还是难见其踪。“比如一种叫‘三粒村’的稻种,就一直没找到。我现在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雇当地农民帮我长期寻找。”他说。


  “保种”困境凸显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冯克珊的帮助下,在当地一处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的发现与利用揭示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但如今,不仅导致资源丧失速度加快的原因越来越多,对种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也不够。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搜集面临较多干扰。商业化品种推广、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是三个主要因素。“施肥不如换种”,在几年前粮食生产还是“以量为纲”的时期,商业化品种的更迭速度十分惊人,一些系列在二三十年间甚至能够达到40次。


  “推广商业化品种本身是好的,但就像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必须要两者兼顾才好。”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余应弘还指出,过去大家都在研究抗寒品种,如今却在研究抗旱品种,说明气候变了。像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的一些种质资源原生保护区,因为干旱已开始萎缩。而城镇化中大量农田和野外环境被占,也进一步压缩了种质资源的原生空间。


  普查队伍力量薄弱则导致资源搜集不全面。“由于财力人力有限,湖南这次还有三分之一的区县没有纳入普查范围,这种现象在其它省份也存在。”本次湖南调查队一组组长杨建国说,如果条件充裕,能进行一次全面系统调查,相信还可以收集到更多珍贵资源。


  据介绍,当前我国种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要么被一些育种家攥在手里,要么躺在库里“沉睡”。“资源很多,用得很少,发挥重要作用的更少。”湖南省农委种子管理处处长许靖波介绍,由于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小多乱杂”的局面还未彻底改观,资源大量分散在育种家手上。有时候一两份资源材料就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因此“宁可烂在手里,也不愿与人共享”的“私人化”现象并不少见。


  躺在库里“沉睡”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愿意去“模仿”“抄袭”别人的新品种,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自主研发,这不仅导致雷同品种一大堆,也导致大量种质资源都缺少相应的基础性研究,一个品种好在哪里,有哪些特性无人知晓。


  “也许现在觉得没用,但当我们觉得有用时,或许已经不属于我们了。”段永红说,一旦某个材料的“有用”基因被国外率先掌握,我们就失去了它的所有权。


  拯救“农业芯片”


  我国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但国内种业十强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还不及国外一家企业。业内人士建议,要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对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业内人士建议,一要加大投入,扩大调查范围。此次调查行动除湖南尚有40多个区县未能覆盖外,江苏省苏州的东山、西山,徐州的铜山等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也未纳入调查范围。记者了解到,至2020年,国家拟投入的总预算为5.1亿元,但截至2018年7月,行动实施过半,投入还不到1.5亿元,受访者建议应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方案实施。


  二要尽快将已有资源进行扩繁。段永红介绍,她所保管的2万多份材料很多即将超过保存期限,其中不乏孤本。但启动扩繁不仅是一项耗财耗力的庞大工程,更是一项过程严苛的精密工程。“古老地方品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较高,建议国家在拿出专项资金的同时,能统一组织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段永红告诉记者,资源扩繁还需要不同主体进行全面的信息交流。首先是摸清各主体掌握的资源中大量重复的部分,其次要明确哪些资源适合原位保存扩繁,哪些适合异位(实验室)保存扩繁。


  三要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开发利用。许靖波、余应弘等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公开、交换机制,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加大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强优质、抗病、抗逆等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加快优质、抗病虫等骨干育种材料的创制,为突破性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防止“种子主权”流失。不少专家透露,中国现有的一些种质资源,经各种不明途径已流失到国外。这些资源因未经有关部门的审核和登记,属非法出境,很难在境外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直接导致了中国种质资源的流失。


  “比如杂交水稻,国家应该鼓励中国品种资源从合法、正规渠道出口,防止和严厉打击非法出境,在目标国或地区申请当地的植物品种保护权或技术专利,并严格执行中国种质资源出口的审核和登记制度,从而使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资源受到合法保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


  受访者还认为,根据《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相关规定,为加强利用和保护我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知识产权,建议农业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将此次行动征集或收集的部分特色农作物资源列入负面清单目录,有效保护特色农作物资源知识产权。(记者 周勉)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洋种子”抢种中国菜园 国产种子亟须自主创新

    “洋种子”抢种中国菜园 国产种子亟须自主创新

    近期,媒体记者在宁夏、山东等地调查发现,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西兰花等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竟然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
    2017-08-23
  • 打破“洋种子”垄断 中国种业须提高创新能力

    打破“洋种子”垄断 中国种业须提高创新能力

    近年来,“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但记者近期在赣湘吉闽等地调研看到,随着国内种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逐渐“收复失地”。
    2018-04-23
  • “仿种子”层出不穷扰乱市场 农业“芯片”存隐忧

    “仿种子”层出不穷扰乱市场 农业“芯片”存隐忧

    在素有“健康粮仓”之称的水果蔬菜、杂粮杂豆等非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各种仿冒具有知识产权新品种的“仿种子”层出不穷,严重干扰种业市场秩序、挫伤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
    2020-09-28
  • 天价“洋种子”背后的种业之痛

    天价“洋种子”背后的种业之痛

    近年来,国产种子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但仍有部分农作物依赖“洋种子”,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
    2021-04-2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