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穿越秦岭、大巴山区的西成高铁全线贯通,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高铁已经实现连片成网。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仍会有大量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隧道凿岩是这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市场需求巨大,而且涉及施工安全,意义重大。但是高新技术凿岩设备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少数国外企业手中。
日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凿岩机械气动工具分会秘书长于洪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凿岩设备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具有新技术、高性能、节能环保的全液压钻车、液压凿岩机等产品上,而且这些产品大多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
据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近日发表的一篇有关隧道凿岩设备的研究文章显示,我国隧道凿岩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铁路和公路网建设等发展机遇的推动下,我国隧道工程需求旺盛,为与此相关的凿岩装备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
与此同时,全球凿岩设备的生产企业也纷纷将我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纷纷通过并购、合资、投资建厂等方式,加速开拓我国市场。
但是,我国隧道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关于隧道施工事故的有关通报显示,2013年至2017年10月间,我国共发生隧道施工类事故(事件)39起,造成107人遇难、204人遇险,安全形势严峻。
隧道施工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亟须通过凿岩设备的技术改进、“打孔放炮”的精准定位等措施加以改善。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19家凿岩机械主要生产企业销售产值约为12亿元,而作为对比,来自瑞士的凿岩设备制造巨头SANDVIK(山特维克)同期销售收入高达244亿元。
于洪刚告诉记者,由于行业产品的结构特点,我国凿岩设备生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在生产规模上又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而且往往集中于凿岩设备的气动工具行业。
“这个行业,除了液压凿岩钻车和液压凿岩机外,其他设备的生产门槛都很低。”据于洪刚介绍,我国的气动凿岩设备已经接近国外水平,但是对于技术含量最高的液压设备来讲,市场仍然有待培育。
赛迪智库安全产业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也指出,我国凿岩机械行业每年都有注册、退出的企业,不利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长期积累,企业的研发创新动力也不足,造成产品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速度慢,产品集中在技术附加值不高的领域。
就目前我国凿岩设备的市场情况来看,气动凿岩机产品的市场已趋于饱和,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基本上“抵挡”了国外品牌产品进口,并有一定批量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其整体质量已接近国际水平。
“在露天施工环境下,气动凿岩设备具有自身的优势,比如价格低、潜孔凿岩大孔径、操作简易等。但是在矿山、隧道等复杂的施工环境下,就需要发挥液压凿岩设备节能、环保、高效、打孔定位精准的优势。”于洪刚说。
但是,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近20年来,我国凿岩机械进口产品主要集中于液压凿岩设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凿岩设备领域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于洪刚指出,提高液压凿岩设备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升国内自主品牌的影响力,是国家和凿岩机械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精准的液压凿岩设备是我国凿岩机械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记者 何可)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