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制造型企业从根本上改头换面。随着企业对各类创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不同资质人才的聘用,新型的数字化工厂正悄然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并推动着制造业的中心迈向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和系统。”日前,普华永道思略特德国公司发布了《数字化工厂2020》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领先的制造型企业正采用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实现生产乃至整条供应链的数字化。这些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端至端的实时规划和互联、自控系统、数字孪生等。凭借这些技术,效率得以提升,企业能够批量生产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1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由百余名院士、专家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数字化工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贯通流通、生产、管理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由于各级政府提供的财政激励和支持,企业对于数字化工厂的投资兴趣日益浓厚。近年来,中国在家电、工程机械、石化、消费品等众多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化工厂的应用实例。
《报告》显示,数字化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共用基础架构实现机器与其他资产间的互联,协作机器人、增强现实等技术则能够促使企业运营更加精益、生产效率更高。《报告》预测,未来五年,采用这些技术的企业数量有望翻番,其中工人和机器间的协作是重点发展领域。例如,企业为工人提供包括移动APP在内的各种工具,使其能够快速访问信息,与此同时,部分企业正采用移动APP来协助员工更好地开展远程协作,实时质量检测也日益普及……
然而,想要完全发挥出数字化的潜力,企业仍需要与主要供应商和大客户实时互联。通过世界各国数字企业间横向对比,《报告》指出,作为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领域内全球公认的数字化领先者,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内对数字化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即使是在同一行业内,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技术路线也大相径庭。数据分布较为分散,难以获得数字化工厂所需要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数据,同时使得标准的制定变得困难。在部分较为传统的行业中,中国企业争相计划实现数字化工厂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工厂车间里的设备落后,难以实现抓取和传输数据,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起步阶段”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少企业对“数字化工厂”只有抽象的发展理念,缺乏系统的筹备和规划。《报告》指出,“我们与希望建设数字化工厂的企业接洽时,通常能听到他们表示,想建造一座类似于某企业的全自动工厂或‘智能化’工厂,但对于如何定义‘智能化’以及清晰的数字化工厂战略,大多数企业并无法明确阐述,而是寄希望于现成的定义以期毫不费力地直接照搬。”
《报告》指出,数字化工厂的定义以及对成功的评价指标建立在多种因素之上,缺乏整体性的战略规划,导致对未来数字化的具体需求不甚明晰,对企业当前数字化水平认知不足,从而无法客观地判断两者间的差距,进而发现需要补强的能力,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尽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颁布为产业变革注入了强心剂、突显了战略紧迫性,但只有在企业大胆拥抱数字化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并产生深远影响。在朝着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时,《报告》中梳理出的关键发现以及提出的数字化工厂蓝图,将协助企业规避实施中的风险,成功达成既定的目标。
《报告》建议,企业应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从战略、产品设计、运营模式变化等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来挑选合适的技术,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尖端技术。(记者 姜牧之)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