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不淡原料“疯”涨 面料企业生存遇难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08





  “刚刚和一个坯布厂家联系,之前敲定的一个单子,结果今天就涨价了。”“美金贬值,原料涨价,现在的外贸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前一段时间PTA涨价,前不久听到涤纶涨价,昨天又听说氨纶涨价了。”
 
  在近期的采访中,当谈到涨价问题时,不少面料企业负责人都向记者止不住抱怨,甚至有人戏称如今面料企业的利润薄得像剃须刀的刀片了。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多种原料齐声看涨

  7~8月,本该属于纺织行业的淡季,今年却“涨”声不断,让无数面料老板们过得无比揪心。
 
  插到老板心中的第一把刀是PTA,7月以来,PTA价格一改上半年的颓势,受多个PTA生产装置重启推迟、下游聚酯及织厂高开工率的影响,出现持续上涨行情。恒力投资旗下恒力石化拥有660万吨/年的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PTA生产基地,以该公司PTA-0.66PX价差为参考,自今年7月起明显好转,价差从6月的485元上升到879元,8月以来价差维持在700元以上。对此,恒力方面分析认为,长期来看,未来国内PTA行业格局趋势向好,龙头企业自身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提升了行业高门槛,龙头企业价格控制力度加大。
 
  受到PTA多次涨停以及POY联盟会议召开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刺激,涤纶长丝市场在7月也迎来“黄金季”,价格重心涨到“没朋友”,部分产品甚至临近年内高位。虽然7月中下旬,涤纶长丝市场上涨势头逐渐趋于缓和,但自8月9日FDY联盟会议召开后,下游市场采购热情又被激发,第二天产销就突破200%以上,个别厂家甚至出现封盘惜售。此后,涤纶长丝市场火热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各产品价格重心接连攀升,产销放量。8月25日,涤纶DTY上涨明显,市场行情报9809元/吨,较上一日上涨0.19%,江浙一带主流工厂报价上涨10元~100元/吨,涤纶POY150D/48F报8150元~8360元/吨,DTY150D/48F(低弹)报9700元~10010元/吨,FDY150D/96F报8850元~9000元/吨。
 
  同样“扎心”的还有染料价格,受环保压力等因素影响,绍兴部分染料企业于8月24日再次调价。此次分散黑ECT300%上调报价至40元/公斤,较8月18日市场报价上涨5元/公斤。这也是染料最近1个月内的第4次涨价,自7月27日以来,分散黑ECT300%价格已由涨价前的2.4万元/吨,涨至目前的4万元/吨,不到1个月时间暴涨超过60%。

  面料企业陷入困境

  各种“淡季不淡”的表现让业内人士感到迷茫的同时,却只能无奈接盘。而市场种种的表现与去年年末的情况似乎极其相似。根据部分业内人士的反馈,基于这波涨价潮+环保风暴出现的时间特点,处于传统淡季,此次波及的纺织企业,其实不仅仅是只有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型厂家,部分大型纺织企业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今“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已经到来,关于后市行情预测,业内人士指出,良好的行情延续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有吴江某面料企业负责人表示,涨价将成为新常态。无论是原料、染费还是人工,要考虑的不是涨不涨,而是涨多少的问题。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到销售旺季前,纺织圈都会频传涨价的消息,有部分情况或许属于“狼来了”的情况,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大幅涨价的现象,这其中并不乏个别商家有炒作之嫌,借此促进销售。
 
  不过毫无疑问,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下游消费品传导延迟,已经给处于中游窘境的面料企业造成“两面夹击”的局面。如今,不少面料公司正在派出大量人手“游说”同行涨价、提价,并且派出团队向下游采购商解释涨价原因。

  价格跟涨力不从心

  但说起涨价,又谈何容易。据中国轻纺城监测,8月28日的服装面料价格指数收报于117.45点,环比下跌0.19%,服装面料类价格指数小幅下跌,市场销售环比回缩。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下游服装厂家需求疲软,加之外单不足、库存压力大等多重原因致使目前面料成交价格出现下滑。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企业负责人坦言,中小企业通常没有议价权,即使原材料价格上涨,他们也不敢轻易变动成品价格。“如果我们价格上涨了,很多品牌就会改换合作对象。所以通常我们也只能慢慢跟着大环境,逐步调整价格。”浙江数兴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天天看着各类原料价格上涨,但是却不敢提价,“即使是保本的价格,公司也不敢轻举妄动。我们都知道,客户对于供货价格的敏感性是非常强的。”“涨价面前有百态,有的同行不愿意涨价,大概是想用成本优势拖垮对手的考虑,下游采购商更是抵触涨价,大有‘你不做别人做’的架势,沟通交流很艰难。”柯桥某面料企业一位销售经理也有类似的看法。“强势的原材料价格叠加消费端的缓慢传导,会不会压垮中游企业?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料涨价之势已经十分明确,但面料涨价却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这样中游企业能撑多久将是个问题,如若果真如此,中游企业将成为产业链中的赢利洼地,可能会导致产业的畸形发展。”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对此不无担忧道。(本报记者贾榕)
 
 


  转自:中国纺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