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底宣布乐视造车“SEE计划”,到2016年1月首款产品FFZERO1概念车亮相,乐视的造车梦可以说实现了大跨越。然而,脚步就此停止,2016年底开始,乐视集团资金问题爆发,乐视汽车成为外界眼中拖了乐视集团后腿的业务板块,乐视的造车梦也蒙上层层疑云。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尽管在危机面前,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执着于“旧乐视”体系,仍坚守乐视汽车的造车梦,但并不为外界看好,而关于互联网等新势力造车的质疑也因此引发了新一波讨论。贾跃亭对乐视汽车是真的满怀信心选择坚守,还是权宜之计只为表明其负责任的态度姑且不论,仅乐视造车风波就足以为新造车企业和行业带来诸多思考和警示。
警示一 互联网企业要对造车有敬畏之心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企业选择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切入点进军汽车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国投长期投资基金(北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股东,美国汽车创新技术研发中心CEO毛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
的确,互联网企业造车确实有优势。在毛海看来,首先,新能源汽车让汽车的结构简化,没有了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等复杂的系统,相对简单了很多,这就为更多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能源等问题,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电池技术的进步,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新造车企业选择这一领域进军汽车行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其次,智能化是汽车消费需求的下一个蓝海,而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造车企业在智能化领域具有先天优势。毛海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先决基础就是车辆的联网,这方面互联网企业具有先天优势。
有优势,也有劣势。“汽车的属性和互联网有很大不同,汽车不是‘快销品’,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销售体系都需要积累,需要时间,需要长期投入,这跟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属性有很大不同,互联网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好准备,再进军汽车行业。”毛海表示,企业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或者在决策、资金方面没有充分的准备,可能重蹈乐视汽车的覆辙。
“虽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在加快发展,但是汽车行业关于技术、资金、团队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门槛也比较高。对于新创企业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基本条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表示,汽车行业是技术门槛、市场门槛、资金门槛、政策门槛等都很高的行业,从事汽车行业,掌握核心技术是前提,充足的资金来源、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是关键,而这些都需要新造车企业做好准备。
蔚来汽车合伙人张君毅还强调,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每家企业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新进入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某种意义上都代表着整个行业,尤其是新造车企业,每一个人都代表着新造车企业群体,单一企业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波动都会影响政府、消费者对整个群体发展的信心,这就要求每一家企业都要做负责任的企业。
作为互联网企业造车的代表,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CEO沈海寅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电动化、智能化越来越被行业认可的当下,互联网企业造车有优势,尤其是在车辆的智能化方面,但对于车辆本身,如车身、制造等方面,互联网企业几乎是零基础,需要借助既有的车企,强强联合方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新造车企业看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规划,清醒的认识,只有认清市场需求、符合汽车行业发展实际才有可能成功。以乐视汽车为例,乐视汽车的产品定位和投资布局恰是导致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乐视设立了包括美国法拉第、中国莫干山等在内的多个生产和研发中心,从汽车创业公司来看,初期铺的摊子太大、过于分散,对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消耗过大。”毛海称。
警示二 汽车业不是“捞快钱”的赌场
“个人认为,乐视汽车之所以遭遇今天的变故,不是乐视汽车本身的问题,而是乐视集团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沈海寅认为,包括乐视汽车在内的很多新造车企业,造车的理念都非常先进,有些甚至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成功落地也会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参考。但无论这些梦想有多美好,毕竟都还只是梦想,要落地尚需时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汽车需要资本的长期投入。“汽车是一个资金、人才、技术都比较密集的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新进入者还是资本都要沉下心来,只有实干才能见到成效,这很考验企业的耐心和实力。”张君毅表示。
从资本的角度看,张君毅称,资本有不同属性,有些追求短平快的投资效益,要求3~5年就见到成效;有些也在考虑价值链的构建,会对投资做好长期规划。汽车的属性要求资本必须耐得住寂寞,这要求资本进入汽车领域要慎重、负责任。吴松泉也强调,充裕的资金是确保企业满足汽车研发基本要求、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资本投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确也不断出现投资热潮,但这些投资是否理性,是否正确认识到造车的长期高投入性,还是抱着赚一把就走的心态随时准备撤离,不仅决定着新造车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这需要投资者理性决断。
从新造车企业角度来看,新造车企业同样要充分认识到汽车产业的长期高投入性,而且短期内很可能见不到回报。毛海认为,造车需要长期投入,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储备、长期规划和定力。沈海寅判断,如今新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有可能80%~90%都会死。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缺乏资金长期支持的企业可能会成为第一批倒下的企业。
张君毅还表示,资本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这需要政策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他说:“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也认识到,这一领域将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大趋势。不过,政策的不确定也将造成资本的波动。如‘双积分’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就是一个正向激励政策,如果顺利推进将给资本入场带来信心,但如果推迟实施,或将对资本产生负面影响。”
警示三 “挖角式”人才构建模式伤人伤己
“汽车领域人才稀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更为严重,无形中加剧了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毛海表示,人才梯队的构建需要积累,而互联网造车企业往往追求快速、高效,缺乏人才培养的耐心和合理规划,通常是靠高薪挖走一些已经在业内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才来搭建人才梯队,这样的人才队伍往往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乐视成立初期,也从传统车企和其他互联网企业招徕大批人才,尤其是一些领军人物,在圈内颇具知名度,然而这些人并没有长期停留,大多中间退出了,这其中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念的差异。“传统汽车人习惯了汽车开发的过程、流程,而互联网造车企业往往要求快速推出产品,这样在观念、理念上甚至工作方式上就会产生一些冲突,导致人才梯队不稳定,这对企业的伤害会比较大。”毛海强调,互联网造车企业同样需要构建从汽车定义、原型车开发开始的人才梯队,这需要企业加强人才的培养,要有沉下心来造车的决心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人才创造稳定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吴松泉强调,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是车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毛海也认为,人才队伍尤其是中层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这些都要求新造车企业一定要做好人才梯队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高薪挖来的人才留不住,企业本身又不具备培养人才的环境或者长期规划,新造车企业的造车梦或许只能搁浅。另外,互联网企业携新理念进军汽车领域,在这种新理念的冲击和号召之下,大批传统汽车人被吸引过来,但是否能成功融入其中帮助这些企业实现梦想,也是汽车人择业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要被美丽的幻影冲昏了头脑,忽略了造车的本真。
当前,很多优秀的人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业,尤其是一些具有IT背景的优秀人才,怀揣美丽的造车梦,带着创新的商业模式进军新能源汽车。有些商业模式也的确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带来新意,包括乐视生态描绘的未来新商业模式也颇打动人心,但是,能否最终在汽车市场上落地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这需要他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差异。“新造车企业要兼具冷静的梦想引领+激进的执行力双重特色,不能只有激进的梦想而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团队。”毛海说。
警示四 政府应先把好关再“开闸放水”
“汽车行业是技术门槛、市场门槛、资金门槛、政策门槛等都很高的行业,现行的投资和准入政策均要求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具备研发能力。”吴松泉表示。不过,虽然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有一些硬性要求,门槛也不可谓不高,但从已经获得纯电动乘用车资质的企业来看,他们的竞争力并不强,也因此,国家发改委拟暂停对新造车企业的核准审批,未来资质门槛也可能会继续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鼓励互联网企业造车,相反,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之所以没有互联网企业获得资质是因为没有企业提出申请,一旦有企业申请,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可能性极大。
“造车有风险。”J.DPower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在谈到乐视汽车风波时直言,当前国家鼓励新造车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但是从目前的市场看,这一行业存在很大风险,企业不能头脑发热,只看到前景、在没有充分评估风险时就贸然进场,而这时候,更需要国家的科学引导,帮助企业避免陷入盲目投资的漩涡。
“从政府管理角度看,首先要明确标准,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准入还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以给企业发展、产品研发明晰的方向。我认为,初期可以把门槛定得稍微高一点,保证产品安全和一定的技术水平,避免低端企业的大量涌入,导致行业陷入低端无序竞争状态;当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准入标准,给有实力的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要做好引导,鼓励有技术储备、有资金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引导行业健康理性发展。”毛海认为。针对新造车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属性的企业造车,政府要在引导、鼓励的同时,承担管理责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毛海还认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政府要在引导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有更多行动,组建国家队,用重大专项等形式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尤其是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的芯片等等,需要集国家之力做好技术研发,提升行业的总体竞争力。”毛海说。(本报记者 王金玉)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