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疯狂圈占风电场背后,盈利难题成行业隐忧


作者:高那    时间:2011-03-15





  国进民退的一幕,正在中国风电行业愈演愈烈。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国企涉足的领域已由下游的风电场建设运营,蔓延到上游的原料与设备制造。而这种攻城略地,已经引起了行业的担忧。

  坐拥资本和规模优势,国企“圈地”风电直接拉低了海上风电的电价。而面对着逐步缩水的利润,民营资本或渐渐出局。

  国企唱主角

  两会召开前,又一家实力雄厚的国有发电集团对外宣布它的风电雄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其网站上称,计划到2015年该公司风电投产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在建和开建的项目在800万千瓦以上,储备资源3000万千瓦以上。

  在抢占风电市场的诸多国企中,三峡集团还只是一名后来者。在风电产业链下游——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领域,国有发电集团已是绝对主角。

  今年1月,电监会发布《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称,风电项目的投资主体相对集中,主要是中央企业和部分风能资源丰富的地方国有发电投资企业。

  该份报告用数据表明,无论是并网装机容量,还是在建的装机容量,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都排在前三位,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华能集团等国有企业紧随其后。前十家企业的并网装机容量占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的75.85%。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全国政协委员、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段祺华在两会期间,专就风电发展作了一次大会发言。他直言:“国有企业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跑马圈地,把其他企业都给挤了出去,因为很少有企业能与国有企业竞争。”

  面对国企竞争,一些风电场运营商选择了逐步退出。据宏源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分析师赵曦观察,近几年风电场转手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风电场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慢,一些中小型的风电场出于资金利用效率的考虑,便将已经建好的风电场转卖出去。

  “购买这些风电场的买家,基本也都是那些大的国有发电集团。”赵曦说。

  而在民营企业家、和投资者聚集的上游——原料和装备制造领域,国有企业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年初,湖北能源集团总经理傅振邦在一次公开发言中总结,不管是装备制造还是风电开发运营,乃至风电产业链配套,国有企业都在其中占据了主要的份额。

  “在中国风电发展历程中,国有企业是主要的引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傅振邦称。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