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亟待实现自立自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09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高模、高绝缘、耐腐蚀、耐辐照或绿色低碳等特点,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生物医疗等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方面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化工原料-合成-加工改性-制品应用上下游产业体系,但同时也存在关键原料保障不足、产品应用开发有待拓展等问题。


  我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尚需调整,高端品种供给不足


  总体上,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存在通用低端材料供应过剩、高端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电子电器、生物医疗及航空航天领域用高端品种仍大量从国外进口,在产品质量稳定性、高纯单体合成、循环回收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在聚芳醚树脂方面,我国已有多家企业生产PEEK、PEKK、PES(聚醚砜树脂)等,工业级产品能满足我国市场需求,但医用产品,如血液透析膜专用PES和骨植入PEEK等材料依然依赖进口。总体上,仿制国外产品质量不稳定,自主创新产品规模不足,深加工制品牌号少。


  (二)技术支撑仍需加强,产品应用开发有待拓展


  我国高分子材料部分领域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缺少系列化产品开发和产品应用技术开发,重大装备研制投入不足。在芳纶纤维方面,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化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产品质量及应用等方面尚待提升。


  在聚乳酸方面,目前还存在丙交酯合成及纯化技术与设备尚不能完全自立、PLA循环回收产业布局缺失等问题。在氟橡胶方面,目前全氟醚橡胶还完全依赖进口,缺少超耐低温氟橡胶;总体上存在成本高、产能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先进的后处理设备等问题。


  (三)原始创新投入不足,前瞻布局尚需加强


  我国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大多是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创品种较少,整体上缺乏“从0到1”的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和原创研究,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研发工作往往以产品为依托,必要的科学机理尚未完全揭示清楚,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落后于材料研制与应用,理论支撑不足。部分细分领域,比如生物基树脂及可降解材料,虽然目前研发和生产总体上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一些引领性新兴品种和非粮生物基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仍需前瞻布局、自强发展,以抢占未来发展新优势。


  (四)产研合作效率较低,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以聚芳醚酮为例,我国的专利申请以高等院校为主,但高校创新成果转化较低,创新成果难以为企业服务。欧美国家则以生产企业及应用单位申请为主,依托企业内部不断的技术创新,逐步形成技术壁垒,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形成市场垄断。同时,我国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有不足。比如在生物基高分子领域,美国、欧洲等拥有较完备的材料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生物基、生物基复合材料基本术语定义,并制定了生物基测试等一系列相关标准,但相比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STM)标准,生物降解测试标准尚缺少海水、海沙等自然条件下相关测试方法标准。


  (五)循环回收布局不够,绿色发展需重视


  目前,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发展主题之一。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国限塑及禁塑政策的推进,可降解、可回收高分子材料迎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2022年,美国启动了《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拟投入20亿美元发展美国的生物制造。2018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以推动塑料回收技术。我国目前工业堆肥降解与循环回收等末端处理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相关技术有待推广。


  我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自立自强发展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重点推进部分核心单体的合成技术、相关纯化工艺与关键装备自主、关键品种低成本化与规模化制造,促进相关材料在电子信息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应用。面向未来,需要完善系列品种,建立自立自强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争取到2030年,建立相对完整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实现高端牌号自给自足、自立发展;到2035年,实现大部分材料牌号自立自强,初步建成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强国;到2050年,建成自主牌号系列,实现全产业链自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针对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产业链卡点堵点加强攻关,在核心单体规模化低成本制备技术、循环回收技术、高端应用领域产品开发及关键装备自主等方面取得突破,保障源头技术供给,促进关键品种自立。面向未来科技前沿,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智能高分子、极端环境高分子、可反复化学循环生物降解高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单体分子结构设计等方向布局一批前瞻技术研究,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品种在国际上形成新优势,为我国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原动力。


  (二)推进关键原料保障和高端牌号供给


  核心单体是制备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关键原料,建议通过设立若干攻关专项,突破核心单体的合成技术,同时降低副产物和废弃物生成量,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应用,打破国外垄断。鼓励各地化工园区设立化工中试基地,推动相关技术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大力支持化工中试等相关平台建设,推动核心单体关键原料和部分国家急需的小批量高端牌号高分子原材料自立自强,消除长期以来的卡点、堵点。


  (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实现设备、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体系化发展,扭转“只重产品研发保障,不重技术/产业体系建设”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布局研制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核心配套材料、关键工艺装备、新应用等成套技术,建立从原材料、新产品研制生产到最终应用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


  (四)以“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发展


  基于推进高分子材料绿色和低碳发展的目标,以生物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以PLA 等材料为突破口,基于其来源于生物质和可堆肥降解的特点,优化末端回收与循环体系,使其在一次性塑料制品应用领域率先作为环境友好替代品推广。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