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牛肉冲击本土肉牛养殖业 产业格局亟待优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07





  “对国内养牛行业是个利好消息。”在得知商务部发布了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的公告之后,河南一家规模肉牛养殖企业相关负责人乔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等申请人代表国内牛肉产业正式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牛肉产业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书》,我国牛肉进口量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增长了65%,2024年上半年进口数量达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2倍以上。牛肉进口数量相对于中国牛肉总产量的比例由2019年的24.87%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3.87%。


  根据农业农村部披露的数据,我国牛肉价格跌至60元/公斤。多个地区肉牛养殖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养殖环节无序抛售、宰杀母牛等现象对于我国肉牛产业的健康成长带来冲击。“这一轮冲击也在提醒行业,需要尽快优化产业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肉牛养殖出现亏损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2025年1月2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价格为60.23元/公斤,较节前上升0.5%。但是,在一年前的2024年1月2日,我国牛肉价格为71.55元/公斤。


  内蒙古一家规模肉牛养殖场负责人张广志告诉记者,当地规模化牧场肉牛头均亏损三四千元左右,养殖散户稍微低一些,大概在一两千元。据他介绍,当地不少肉牛养殖企业选择抛售减产。他自己的肉牛场已经减产一半至2000头左右。


  若放眼全国,国内肉牛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在减少。


  上述申请书显示,自2022年以来,国内产业肉牛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减少。2023年比2022年销售收入减少2.87%,利润总额减少120.54%,2024年上半年比202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减少16.85%,利润总额减少298.96%。


  中国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主产区的犊牛价格已经抵不上母牛的饲喂成本,有的地方母牛按斤低价甩卖,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进了屠宰厂。


  一位熟悉山东省肉牛养殖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地抛售的情况不少,减产成常态,有的养殖场选择宰杀母牛止损。


  根据张广志的观察,内蒙古当地母牛屠宰淘汰率在2024年下半年达到20%—30%。早在2024年5月份,乔强就向记者提到了这个现象。“由于养殖利润亏损,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养殖主体现金流亏损,负债压力下有退出养殖产业的倾向。在这个阶段,市场将出现犊牛和基础母牛的非理性降价和出清过程。”


  “繁育母牛是牛肉产业的根基,但是牛繁殖周期比较长,从母牛养殖到母牛繁育再到育肥牛屠宰是一个长达三年半左右的周期,且牛属于单胎动物。如果母牛被大量宰杀,短期内恢复起来比较困难,将会对国内产业未来的生产能力造成进一步的不利影响。”上述申请书提到。


  进口牛肉逐年攀升


  业内普遍认为,进口牛肉激增干扰我国牛肉市场供需,是整个肉牛产业出现波动的重要原因。中国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牛肉进口数量的增幅显著高于中国牛肉需求量的增幅。


  从进口数据来看,2013年牛肉进口量还不到30万吨,2023年已达到274万吨,增加了8倍多,相当于国内产量的36.4%,牛肉已经成为当年进口规模最大的肉类产品。到了2024年上半年,我国牛肉进口数量来到了143.88万吨。


  与此同时,牛肉进口数量相对于中国牛肉总产量的比例,由2019年的24.87%上升至2023年的36.36%,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43.87%。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告诉记者,我国进口牛肉的来源主要是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上述地区要么是牧草再生能力强,要么是地广人稀农牧业发达,规模效应明显,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除此之外,上述申请书还提到,申请调查产品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是由于未被预见的发展情形所造成的。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其中,2024年上半年比2001年,巴西雷亚尔贬值122%,阿根廷比索贬值61942%,乌拉圭比索贬值196%。货币大幅贬值明显提高了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国牛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其牛肉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上述申请书提到。


  也正因为此,商务部在2024年12月27日发布公告,决定自2024年12月27日起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措施的实施目的是缓解相关国内产业的暂时困难,帮助这些产业在保障措施实施期内进行结构调整。


  乔强认为,上述动作对国内养牛行业是个利好消息,可以解决国内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


  “国内牛肉和进口牛肉并无太多区别,更多体现在冷冻和热鲜的差异,属于销售产品形态不同。我国国内市场肉牛供需不是平衡的关系,所以需要外界更加关注。”张广志表示。


  本土肉牛业亟须升级


  整体来看,我国肉牛养殖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


  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中国肉牛养殖top50中,位于榜首的长春皓月牧场的总存栏量为20万头,仅占当年全国肉牛存栏量的0.24%。相比之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中,头部猪企牧原股份生猪出栏市占率已经接近10%。


  张广志告诉记者,内蒙古肉牛产业散户占比约为80%—85%,规模化养殖占比在10%—20%。散户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在市场波动时更容易形成产能出清。


  他还提到,截至目前,肉牛养殖依然采用传统模式,即以养定销。按照当下的市场环境,只有以销定产才能形成更好的循环。


  除此之外,我国肉牛产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尚未打通。


  路胜贞认为,欧美养牛龙头企业大都有完整且规范的肉牛养殖和生产体系,涵盖种牛场—育犊母牛场—架子牛饲养场—围栏肥育场—屠宰加工场—冷链运输—终端品牌,这种产业链模式可以更好地助企业打通饲草收割、加工、牧场耕作、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但是,我国的肉牛养殖业企业全产业链化程度还不高,各个环节之间较为割裂。


  而在屠宰和终端消费环节,我国牛肉品牌的标准建设、品牌化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牛肉缺乏品牌。尤其是在拥有高品质牛肉产品的基础上,整个产业需要向品牌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牛肉还没实现产品分级模式。要想改变目前产业盈利低的状况,应该把肉牛进行分类。一部分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在产业上向全产业链延伸。另一部分企业满足白肉向红肉转移的大众型肉食升级需求为主,通过产业整合,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效益,满足基础市场需求。”路胜贞说。(记者 蒋政)


  转自:中国经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