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继续在海外市场“狂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其中乘用车出口233.9万辆,同比增长31.5%;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同时,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哪吒等品牌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工厂,也相继迎来投产。从整车出海到海外建厂,中国车企正掀起一轮的新的出海热潮。
在近日召开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机电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陈菁晶指出,目前外部经济综合指数高于50%荣枯线,还是在回暖状态中,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向外发展。近4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她预计,2024年全年汽车出口量增速在15%-20%之间,汽车出口规模有望达到6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5%以上。
热情“高涨”
中国车企出海数量持续增加,欧洲、北美、南美等海外国家成为国产新能源车出口量大比重市场。
上半年,中国车企出海继续按下“快进键”。
从各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车企出海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1-6月,奇瑞集团出口汽车532158辆,几乎占到总销量的一半。
上汽集团1-6月海外市场终端交付量达55.4万辆,同比增长13.9%。
长城汽车1-6月海外销售突破20万大关,达到201500辆;6月海外销售3.8万辆,再创单月海外销量新高。
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海外1-6月销量为203207辆,同比增长74.8%。
吉利汽车集团1-6月海外出口197428辆,同比增长超67%。基于上半年出口市场的良好反馈,吉利将全年出口目标从年初的33万辆上调至38万辆。
东风汽车上半年整车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9.1%;广汽集团上半年出口6.8万辆,同比增长190.2%。
比亚迪的表现也颇为抢眼。上半年,比亚迪出口20.7万辆汽车,较上年同期的8.1万辆飙升155.56%。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目标为50万辆,2025年销量目标为100万辆,计划未来三年呈倍增式增长。
造车新势力也在海外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如哪吒汽车宣布,1-6月累计出海销量达到17687辆,同比大幅增长154%,保持新势力车企的领先地位。
据咨询公司艾睿铂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品牌汽车制造商将继续在海外快速扩张,到2030年中国品牌汽车将占到全球汽车市场33%的份额,即全球每卖出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汽车出海的触角已延伸到诸多国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1-5月,俄罗斯、墨西哥和巴西位列我国汽车出口量前三位。巴西、比利时和英国是1-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最多的三大国家。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中国车企的主要动力仍是中国产品竞争力提升和欧美市场的小幅增长,及俄乌冲突下俄罗斯市场的国际品牌全面被中国车替代,尤其是中国的燃油车出口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出口增大。
挑战重重
中国汽车产业链短板和欧盟等海外制裁打压成为影响中国车企出海版图拓展的关键阻碍。
中国汽车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出口额上来看,仍落后于德国和日本。陈菁晶认为,这反映出中国汽车出口在价格等方面与西方汽车制造商仍有一定差距。
除了我国整车制造成本优势还需提升,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给中国汽车出海带来不小的挑战。7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初裁公告,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三家被抽样调查的中国企业被加征17.4%、19.9%和37.6%的关税,其他未被抽样企业被加征20.8%或37.6%的关税。
作为汽车工业的高地,欧洲一直被视为中国车企证明自身实力的竞技场。而眼下,这一贸易壁垒无疑会影响诸多车企的出海计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面临围堵和打压。
深蓝汽车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吕婷同样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迎来出海和升级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地域政治等新挑战。“一方面,由于贸易壁垒的设置,我国商品在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时遭遇种种障碍,导致出口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标准制定差异化的影响,中国汽车产品在满足相关要求方面也遭遇困难,导致出口受限。”
陈菁晶指出,“目前行业并不认可通过的初裁结果,欧盟不应该把其焦虑心态归结到中方补贴上,这样的结果是不具有逻辑性的。”她呼吁中欧双方秉持开放态度,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最佳解决方案来解决双边的分歧。
而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看来,虽然逆全球化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合作,延缓了电动化的进程,但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电动化终将是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全球化是大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正在成为新的创新策源地。新一轮发展将加深产业融合与生态合作,汽车产业全球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付炳锋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此外,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琅还提到,这几年最热门的词就是“卷”,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获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助推了中国自主品牌快速成长,逐步摆脱了过去低质、低价、低档的形象,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创新的代表。但中国汽车在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活力和创新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这种内卷也蔓延到海外:一方面,加剧了整个贸易主义抬头,一方面只卷价格不卷服务的行为,对中国品牌海外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王琅告诉记者,“正常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企业追求领先的必经之路,但过度内卷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整个产业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王琅提到:“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不仅需要强大的主机厂,还需要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汽车消费文化,需要全球更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圈的朋友。市场很大,大家不是恶性内卷,而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
王琅呼吁,中国汽车产业应该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重塑,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奇瑞也将和大家一起精诚合作,协同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迈向“汽车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多维突破
推进翻建、盘活弱势品牌和低效店面,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领域,扩大新能源车销售网络,加强新媒体运营,强化二手车业务与售后服务等,成为各大汽车经销商破解困局的共同选择。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出海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企业需要从生产制造、供应链发展、政策研究和服务水平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急不躁,稳中求进。
“汽车出口和海外布局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要谋定而后动,稳扎稳打。”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表示,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本地主义、利他主义。坚持出口与投资并重,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加强有序布局和推进;坚持正和思维、用户思维。
具体来看,一是本地化生产,不断提高本地配套比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对各国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善用规则。四是加强产品改进。五是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六是服务先行,加强维修保养、配件供应、充电体系、模式创新、回收利用等布局,提升海外用户的购车和用车体验。七是抱团出海,与供应链企业、国内车企等协同出海。
王青则指出,整车出口并非越快越好或越多越佳,最终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成为主要经济体创新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不会轻易让其他国家的产品大规模进入本国市场。在特定阶段和条件下,汽车贸易与出口产品的价格和竞争力关系并不显著,更多的是涉及国际贸易、产业分工与国家利益的再平衡问题。
王青建议,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使全球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更多地在中国展开。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而在陈菁晶看来,中国车企走出去首先要维持正常的利润率,另外把现有的优势市场保持住,并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是单一的只靠销售目标来维持市占率;其次我国车企面对海外市场时,要在投资友好型的市场先做可行性分析,再进行下一步投资的打算;另外在公共资源方面包括公共海外仓、国际营销服务网络,以及一些境外园区,企业在布局的时候,也可以纳入考虑范畴。
“虽然中国汽车目前在出海过程中,面临一些风险和问题,但事实上,这也是对我们产业的一次集中考验和磨砺,希望中国汽车在经受过这些考验和锻炼之后,能在海外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稳。”陈菁晶说。(记者 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