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盟公布的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结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窗口期。草案是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下一份关于碳足迹计算的操作细则,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这对相关企业来说,不仅要求尽快开展供应链碳足迹梳理盘查工作,更直接关系产品未来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
根据《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里面包含电池制造商、电池型号、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其中产品碳足迹信息最先实施“拦截”,动力电池企业最早需要从2025年公布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值。
“要么低碳,要么出局,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4年度大会上,多位企业人士坦言,《草案》对电池企业的电池碳足迹管理和计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顺利“出海”,开展碳足迹管理与碳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竞争优势看未来十年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达1438.6万辆,同比增长35.4%,平均渗透率16.5%。业内预计,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达70%左右;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380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90%,保有量超过2亿辆。
销量走高自然将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的上涨。“到203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3905吉瓦时,增长5倍以上,其中中国市场装车量预计超过1952吉瓦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进一步指出,在全球气候政策框架推动下,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需求迫切,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动汽车和电池作为发展重点,尽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技术领先,产业链强大,走在世界前列,但产业领先地位并不稳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将对未来全球电池区域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也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十年,是中国电池产业能否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
“碳足迹正在成为关键性的门槛指标。”亿纬锂能董事长助理肖忠湘指出,原来减碳对企业而言或许只是一道选择题,但现在“碳含量”成为衡量企业贡献的一把标尺,成为一道发展的必答题,由企业的被动行动变为主动作为。碳足迹管理要求披露大量的供应链数据,管理方式由原来封闭式的管理体系逐渐变为透明的管理体系。
碳足迹管理挑战巨大
碳足迹或是动力电池“出海”欧盟的关键障碍。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指出,电池生产平均碳排放在60公斤-120公斤每度电,中位数取80公斤,预计今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150吉瓦时,那么,其碳排放量约为0.69亿至1.38亿吨。动力电池本身是绿色能源,是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但自身的碳排放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事实上,动力电池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和上游供应链。其中,正极材料环节的碳排放占比最高,达49%;电芯生产与电池包封装的碳排放占比22%;负极材料与铝材环节占比11%和12%。因此,要实现绿色运营,上游供应链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动力电池上游供应链高度依赖国外进口,锂、钴、镍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5%、98%、90%,供应链溯源存在难度,而且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草案》调整了电力建模计算方式,仅保留了“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和“直连电力”这两种计算模型,而将“供应商电力产品”和“剩余电力消费组合”的计算模型直接剔除。“这也就是说,企业不能通过签订绿电购买协议使用其对应的绿电碳排放因子。原来企业想买点碳汇,买点绿电,这条路已经堵死了。”梁锐称。
肖忠湘进一步指出,若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采用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来计算,目前中国的碳排放因子高于欧美国家,也高于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动力电池生产国。
“数据安全问题也非常严峻,国家数据出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梁锐进一步表示,企业碳足迹管理方面也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碳足迹比较高,有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推进不力,有的对上游供应链掌控能力较差,跟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多方协同推动规则合理
“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以绿色、低碳为借口来制造贸易壁垒,这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马爱民指出,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了解国外的规则和要求,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自身工作,摸清碳排放家底,制定减排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行动路线图,优化运营能效、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打造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工作方式、采用绿色物流等方式,减少自身生产经营中的碳排放,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低碳转型。
“碳中和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产业链很长,众人同行才能可持续。”肖忠湘表示,希望欧盟出台一个规则公平、数据合理、审计真实、结果公允的操作规则,这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共同努力。
梁锐同样建议,由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碳足迹的核算体系,同时数据合规出境需要国家和监管机构协同努力,在综合考虑安全性、合规性的前提下,使动力电池的海外业务不受影响。
“碳减排是全产业链共同面对的挑战。”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指出,到2025年,宁德时代将实现核心运营环节的碳中和,2035年将带领产业链实现价值链的碳中和。他建议,中国能够快速建立自己的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方法论和数据库,以及审核和认证机制,并加强和欧盟的协商磋商,推动中欧之间数据库、方法论和碳足迹声明的互认。(记者 卢奇秀)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