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普遍下降 市场竞争加剧 氟化工行业承压前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18





  2023年对于氟化工行业而言是压力重重的一年。记者梳理多家氟化工上市公司2023年度业绩报告发现,多数公司受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等下游增长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主要产品价格同比跌幅较大,公司营收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在此背景下,多家公司明确,将以巩固自身优势为基础,坚持走创新路线,强链补链,完成产品迭代,通过调整国内外市场布局,在重压下拓展盈利空间。


  利润普遍下降


  2021年至2023年,氟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能利用率连续两年下降,利润总额从2021年的高增长转为连续两年下降且降幅扩大。2023年氟化工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7%,低于2022年的6.8%和2021年的8%,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氟化工上市公司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其成本涨幅超过销售额涨幅,从而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多家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受成本价格波动较大影响,销售毛利率下降。


  巨化股份化工板块的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6.63个百分点;东岳集团毛利率同比下降15.72个百分点;三美股份化工板块毛利率同比下降3.01个百分点;天赐材料精细化工板块毛利率同比下降12.05个百分点;新宙邦化工板块毛利率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多氟多产品毛利率也整体下降。


  市场竞争加剧


  记者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发现,造成氟化工上市公司利润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原材料价格波动。根据巨化披露信息,报告期内公司受产品和原料价格直接影响,减利17.96亿元。除萤石具有矿物资源属性同比涨幅较大外,其他原料受“供强需弱”市场格局影响,价格跌幅较大。尽管主要原料价格下降为公司增利16.33亿元,但公司主营产品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致使减利34.29亿元。天赐材料年报也显示,除氢氟酸、萤石粉外,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等主要原料在2023年下半年的平均价格均低于上半年,这是导致公司电解液产品价格及单位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是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投资持续保持较高增长,叠加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和产品技术瓶颈制约,当前氟化工行业同质化投资明显,大量资金主要投向了扩大产能,而结构优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的投资占比较少,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状况有增无减,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巨化股份年报显示,2023年每百元营业成本较2022年增加0.7元,与之相反的是,产品出厂价格同比却由连续两年上涨转为下降。东岳集团也表示,受产需不平衡影响,聚偏氟乙烯产品价格下滑幅度最大,影响公司整体盈利。


  在氟制冷剂方面,三美股份指出,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影响,许多企业扩产HFC-125、HFC-32等氢氟碳化物(HFCs)产品,并增加市场投放量,以争取在未来获得更多配额,导致市场供大于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相关企业开工率降低,利润大幅下滑,给企业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下游需求疲软。过去一年,氟化工行业整体面临着下游需求增长未及预期的问题。天赐材料和新宙邦均指出,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格局的变化,两公司各自的主营产品电解液、电池化学品价格均较2022年大幅下调,导致公司整体营收下降。多氟多也提到,公司新能源材料板块在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了27.62%,新能源电池板块的营收虽然实现了31.97%的增长,但毛利率也有所下降。


  颓势扭转在即


  尽管身处下行周期,氟化工企业仍在积极采取行动,试图扭转颓势。多家证券公司指出,制冷剂配额仍是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


  巨化股份提出,将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强化竞争力。作为国内唯一拥有一至四代含氟制冷剂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公司今年将加快第四代制冷剂技术提升和绿色低碳制冷剂新产品创新培育;同时以打造一流海外基地为目标,支持巨化阿联酋基地发展,形成HFCs配额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对于今年下游市场的发展,多家氟化工企业都持乐观态度,并指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布局海外业务或将开辟增效新路径。


  多氟多判断,新能源行业正逐步由过去的爆发式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预计六氟磷酸锂价格将逐步告别暴涨暴跌时期,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天赐材料也预测,随着国内电解液市场的饱和以及竞争加剧,未来国内电解液出口海外将成为明确主线,出口量将逐步提升。


  新宙邦表示,公司下一步将在巩固和提升自身在电解液行业市场地位的同时,构造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氟化学品为核心的一体化精细化学品平台,并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实现全球资源本地化供应。


  面对产品迭代和《蒙特利尔议定书》及相关修正案的风险,氟化工行业将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开展新型环保制冷剂和发泡剂、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等新领域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以安全环保生产作为制胜的核心竞争力。(赵欣婕)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