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开年,外资乳企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财报。近日,外资乳企菲仕兰、雀巢、达能、a2纷纷披露财报,中国市场成业绩亮点。在业内看来,外资品牌市场份额逐步回升是有迹可循的,国产奶粉此前较为激进的市场策略带来了市场的混乱,外资奶粉品牌也借机通过渠道下沉等措施抢得部分市场。新的一年,双方的市场博弈还会进一步加剧。
逆势增长 成绩亮眼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婴配奶粉全渠道销售额下滑了13.9%,其中线下渠道下滑了17.5%,线上渠道婴配粉销售也下滑了1%。
虽然处于行业低谷,但头部外资奶粉品牌却在逐步拿回中国市场主动权,销售持续增长。
财报显示,菲仕兰专业营养品业务2023年收入为11.6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9%,营业利润也增长了3.5%。在财报中,菲仕兰去年刚刚上任的新CEO范晏德透露,美素佳儿在中国市场市占率排名上升至第4位,也带动了中国业务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
a2公司的情况也类似,其公布的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上半财年财报显示,公司整体婴配奶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但中文标签婴配奶粉业务收入3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了10.4%,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4.9%上升至6.4%,排名上升至第五名。
达能2023年全年实现收入276.6亿欧元,同比增长7%,达能中国所在的中国、北亚和大洋洲地区营收约35亿欧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婴配奶粉所在的专业特殊营养品业务实现收入24.5亿欧元,同比增长了8.3%。此前的业绩会和年报中,达能均透露中国婴幼儿营养业务保持增长,但并未透露具体的业务增幅。
雀巢公布的2023年报中,中国市场实现收入4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受母乳低聚糖配方及特殊营养配方等高端婴配粉产品拉动,婴幼儿营养业务实现增长。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品牌市场份额逐步回升是有迹可循的,随着近年来国内乳企打起价格战,奶粉企业业绩承压,但是外资品牌仍控货稳价,渠道信心足,经销商推广品牌和产品的意愿强烈。随着消费信心的回升,看好中国市场的品牌将越来越多。
看好发展 赢回市场
通过对中国市场采取积极主动的竞争策略,近年来外资奶粉品牌在国内开始呈现增长态势。菲仕兰CEO范晏德上任后出访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中国,a2公司也表示将持续对中国市场增加投入。
乳业分析专家宋亮表示,外资乳企市场份额在逐步增长,主要是过去四五年,国内乳企在打价格战,而外资乳企把重点放在控货稳价,主打品牌,“尽管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恢复了,但还有很大一批消费者认可外资乳企,再加上其运用数字化等新业态形式,总体业务实现增长。”
在中国奶粉市场,中外奶粉品牌的博弈持续不断,2016年之前外资奶粉品牌遥遥领先,2021年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实现反超,但现阶段又发生了新变化。
随着奶粉市场的持续萎缩,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包括菲仕兰、达能等都开启了新一轮的渠道下沉,通过层次更精简的通路模式,抢食三到五线市场原本属于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
由于外资奶粉品牌的利润低于国产奶粉,并且国产奶粉品牌在市场费用等补贴上出手更大方,终端门店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因此外资品牌此前多次试图进入下线市场都未能如愿。
但在本轮市场博弈中,为了挤占经销商资金,打压竞争对手,国产奶粉品牌大多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策略,压货造成了过量的供给,带来了窜货和乱价,经销商低价出售,又导致市场价盘失控,进一步挤压了渠道利润。相反,外资品牌更注重控货控价,让终端门店又一次倒向了外资奶粉的怀抱。此外,较大的终端价格波动,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在此前第三季度的业绩会上,达能首席财务官曾透露,目前中国市场正处于新旧国标产品过渡期,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库存和价格水平的管理上。
我国婴配奶粉的主流市场价格带在200元-250元,因此控货稳价也是本轮外资品牌抢占部分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库存带来的价格混乱让这两年国产奶粉品牌很受伤,市场恢复进程要看控货稳价的情况,但旧库存消化、市场秩序恢复仍需要时间。”宋亮表示。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