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InfoLink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182mm PERC单面组件价格报0.9元-1.08元/瓦,TOPCon组件价格报0.93元-1.15元/瓦。组件价格进入持续下行通道,再创历史新低。跌破“一元线”意味着企业进入盈亏平衡线。
市场压力逐渐传导到整个产业链,开工率普遍下滑。在此背景下,不少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选择离场,并抛售相关项目。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竞争加剧,光伏行业将迎来一轮洗牌。
产业链企业承压
在价格“内卷”的背后,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专家认为,在光伏产能过剩、组件价格屡创新低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低、产能落后的厂商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据工信部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9-10月全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0%。不过,下半年以来,光伏产品价格连续走低。三四季度为传统装机旺季,但旺季不旺。数据显示,10月份光伏新增装机13.62GW,环比下降13.69%。
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大全能源、TCL中环、爱旭股份等光伏产业链企业在第三季度均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形。其中,大全能源、TCL中环、爱旭股份第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53亿元、137.56亿元和63.6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57.38%、24.19%和35.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89亿元、16.52亿元、5.7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87.61%、20.72%和27.14%。市场人士认为,光伏组件价格明年大概率继续下降。
目前,光伏行业各环节普遍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行业将迎来一轮洗牌。
跨界者黯然离场
随着行业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一些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选择离场,并抛售相关项目。
据统计,去年有70余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入光伏产业。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超过1TW。其中,中国光伏产能占比超过80%。而今年全球组件需求预测规模为525GW。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光伏行业竞争加剧。
今年10月,跨界“玩家”皇氏集团宣布,转让安徽皇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80%股权,并注销旗下控股孙公司皇氏晶华(广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退出光伏板块,回归公司主业。
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皇氏集团表示,考虑到TOPCon电池属于重资产投入,后续仍需投入较大资金,且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决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保障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业上,因此对原项目投资作出相应调整。2022年8月,皇氏集团披露,签署年产20GW TOPCon电池项目,并设立安徽绿能作为投资主体,项目计划投资约100亿元。
11月,金刚光伏发布公告称,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和资本市场及相关政策变化因素,决定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公司原拟定增募资不超过20亿元,用于投资年产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1.2GW组件项目等。
加强技术创新
光伏组件价格下降,有望加速行业落后产能出清,最终推动供需关系趋于平衡。中信建投证券预计,光伏产业链价格底将在今年12月至明年春节前出现。未来一体化、具备技术领先优势或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呼吁,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在产能过剩、组件价格跌破1元/瓦等现实考验下,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度电成本,仍然是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变的主题。
业内人士表示,头部光伏企业应该聚焦技术革新,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记者 何昱璞)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