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电大基地已成为能源投资的香饽饽。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将于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风光大基地总装机规模将达4.5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成了各大能源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
第一批大基地项目推进情况如何?其效益、并网时间否能达到预期?对后续大基地建设又带来怎样的经验启示?
冲刺年底全面并网
腾格里沙漠边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鳞次栉比的光伏面板熠熠生辉。目前,杭泰新能源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支架安装已全部完成,技术人员正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
“最近特别忙,我们计划9月实现全容量并网。”正泰新能源武威杭泰公司负责人常国鹏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从2022年8月开工建设,项目克服沙漠环境、疫情影响、材料运输受限等诸多不利因素,迎来并网,极其不易。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涉及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在内的19个省区,总规模9705万千瓦,建设并网节点集中在2022年和2023年。
知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大基地电站项目存在消纳不足、并网政策不明确问题,加上去年光伏组件价格高企、支撑性电源改造及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基地建设进度缓慢。
上述情况可以从国家能源局召开的4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会上得到印证。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在会上指出,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存在部分项目没有编制接入方案、部分送出工程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的情况。另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电化学储能调峰设施建设进度较慢。要进一步压实责任,明确整改时限,确保大基地按期建成并网。
目前,多地主管部门督促加快进度,尚未并网项目已进入冲刺模式,以确保第一批大基地年底全部并网投产。
多主体共建问题突出
不同于常规项目,在“沙戈荒”地区建设光伏电站。对参与企业而言,是一项综合考验。隆基绿能青海办事处总经理李杰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沙戈荒”地区环境特殊、施工条件较差,部分场地既要应对扬尘、砂砾和碎石对电站设备的冲击,又要考虑季节性防洪、季节性冻胀问题,对光伏产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对产品进行针对性设计,还要从电站开发的方案优化、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运维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常国鹏指出,大基地光伏电站的逆变器、箱变压器、组件等设备,与常规项目价格差异不大,但沙漠项目基础施工难度较大,“我们武威2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在绵绵不断的起伏沙丘上施工,场地高低落差高达28米,前期平整施工存在难度,费用较高。此外,项目配建储能,其PCS、电池仓属于精密仪器,在风沙环境里,会导致设备故障率提升,也要求产品有更好的性能。”
“我们参建的第一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建设成本远超预期。”有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项目要求在去年年底建成并网,当时正值光伏组件1.9元/瓦左右的价格高位,如果放在今年一、二季度采购,组件价格在1.5元/瓦左右,20万千瓦项目就能节省8000万元成本。“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最头疼的是多家单位共建问题。荒漠距离电网很远,通常需要建设长距离的外送线路才能接入电网。我们项目升压站、外送线路就由多家单位共同建设,整个协商过程中,费用分摊比例、产权分摊等内容繁琐,沟通成本太高,且项目时间节点不能自主掌握,牵制很多。”
“我们已经吸取了经验教训,第二批、第三批项目建设,会尽量规避升压站、外线电路共建问题,也建议主管部门让单一主体承建,确保整体进度。”上述企业人士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企业对风光大基地项目积极性很高,随着光伏组件、储能设备降低成本,第二批、第三批大基地项目的经济性会得到提升。
重在源网荷储协同推进
风光大基地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增长极。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沙漠及附近(50公里)风光资源总开发潜力高达8.21亿千瓦,其中风电占比13.8%,光伏占比86.2%。
业内对新能源装机增长普遍保持乐观态度。除了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三峡集团等发电企业,隆基、正泰等新能源企业外,油气“巨头”中石油,电池“明星”企业宁德时代等跨界力量也在积极入局风光大基地。
根据规划,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建设将执行先易后难、由近及远路径。“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总装机约2亿千瓦,“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总装机约2.55亿千瓦。
“对比早期风电大基地投资主体多元化,新一轮大基地参与主体趋于集中。”业内专家指出,后续风光电大基地建设将吸取此前项目经验,更加重视调节能力和外送通道等源网荷储协同推进。
风光大基地消纳市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华东”地区,相关外送通道建设提速推进。比如,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风光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外送大通道,其中新能源输送占比达50%以上。工程预计于2025年建成,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度。
“没有消纳保障,基地再大也没有意义。”上述专家建议,近期主要考虑煤电、新型储能作为支撑电源,在大基地建设中发挥调节作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输电通道建设,提升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及时配套建设新能源接网工程,实现外送通道与配套风电光伏基地有序衔接。(记者 卢奇秀)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