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燃气价格居高不下、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等诸多难题
众专家给燃气分布式能源发展支招
《燃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燃气分布式能源可发挥低碳、稳定、灵活等优势,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支撑。但国内储气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燃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道阻且长”。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天然气供给格局呈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特点。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天然气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2%,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5%,进口天然气12136万吨,比上年增长19.9%;消费天然气3726亿立方米。
“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中,天然气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融合发展、提升我国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及加快分布式能源和智慧微网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说。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建平指出,当前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电仍呈现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在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过程中,燃气分布式能源能够发挥其调峰、调频、支撑等作用,与可再生能源耦合保障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当前,我国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主要分布在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地区。“从原动机类型看,采用燃气轮机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8.1%,燃气内燃机项目占比为44.8%,微燃机占比为7.1%。从装机规模看,燃气轮机项目占总装机规模的88.8%,燃气内燃机占比为10.7%,微燃机占比仅为0.5%。”方建平说。
与会专家预测,近中期,燃气分布式能源将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支撑和保障,并通过氢能、生物天然气等低碳燃气应用推动技术创新;从长期看,燃气分布式能源也将向低碳燃气和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方向发展,助力能源系统脱碳。
发电设备仍以国外进口为主
《报告》指出,近年来,因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冬季低温寒流等因素影响,燃气供应及价格存在多方面不确定性。而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开发成本大,导致气源价格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观念意识不够超前、资源保障困难较大、长效机制尚待健全、行业壁垒较为坚固、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等原因,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据了解,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投资额对其经济性影响明显,而投资额又主要与发电机组类型相关。“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总投资均值、增量投资均值在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微燃机三类机组中最低,这是因为燃气轮机项目单机容量和项目总体装机规模都较大。规模化直接降低了单位容量的投资额。此外,氮氧化物排放等环保要求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项目初投资和运维成本,降低其经济性。”方建平说。
在发电设备方面,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燃气内燃机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发电设备仍以国外进口为主。“当前我国有一定的内燃机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但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功率范围主要集中在200-1000千瓦,2000千瓦以上的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方建平指出。
此外,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自2021年起,世界银行、欧盟等组织相继停止了对天然气项目的融资、投入,全球对天然气的投入逐年下降。相关预测显示,2023年、2024年天然气市场会更加紧张。同时,天然气在勘探开发领域还面临着碳逃逸问题,在运输储藏领域还面临着甲烷泄漏问题等。”国际燃气联盟协会主席李雅兰分析称。
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是未来发展方向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调研室原主任徐晓东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大方向下。可再生能源比较分散,采取传统能源的转换项目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李雅兰认为,未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耦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燃气分布式能源可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因此,燃气分布式能源应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拓展应用场景,使系统装机容量更加灵活、运营调节更加多样,系统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对此,方建平建议延伸燃气分布式能源业务方向。“生物质能、氢能的发展能够延伸燃气分布式能源新的业务方向,为燃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注入新的气源;采用混氢或纯氢燃料使新型和现有燃机实现从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对燃机行业市场前景也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电力行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升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新型分布式能源自由交易机制,以及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有助于提升燃气分布式能源竞争力。”方建平进一步提出,要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探索燃气分布式能源以多种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记者 杨晓冉)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