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疫情快速发展且波及范围持续扩大,车市销量表现不及预期。”在12月1日的月度数据发布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表示,受疫情管控影响,各地车展及营销活动无法顺利展开,汽车市场呈现相对静默的状态。由于多数经销商闭店影响正常运营,消费者购车需求释放受阻,预计11月汽车终端销量为170万辆左右。
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2022年1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5.3%,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6.3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金九银十”成色不足,年底购置税减半政策到期,此前预计11月开始进入翘尾行情,如今最终数据虽然还未出炉,但从预警指数可以看到,翘尾行情没有如期到来。
具体来看,从分指数情况看,11月库存指数环比上升,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从业人员、经营状况指数环比下降。
从区域指数情况看,11月全国总指数为65.3%,北区指数为71.9%,东区指数为59.8%,西区指数为62.6%,南区指数为69.3%。广东、北京、河南等汽车销量大省,受疫情影响抑制汽车销量,导致库存预警区域指数较高。
从分品牌类型指数看,11月进口&豪华品牌、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指数环比上升。
此外,由于疫情管控,很多地方经销商出现暂时性的闭店情况。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中,受疫情及管控影响,有41.2%的经销商出现闭店现象,多数闭店时间在两周以上;有73%的经销商无法完成销量任务,其中61.1%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80%。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本轮疫情打乱经销商年底冲击年度销量目标的计划,店面的客流出现断崖式下滑,销量低于预期。库存增加和流动资金短缺,导致部分经销商不得不通过裁员、减薪缓解经营压力。对此,经销商也呼吁各地方落实 “防疫新规”,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二手车市场景气度降低
与新车市场一样,二手车市场也受到疫情防控等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不及预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 “中国二手车经理人指数”(UCMI)结果显示,11月二手车经理人指数为40.3%,处于荣枯线以下,二手车市场景气度降低。
市场需求方面,11月市场总需求有所减少,接受调查的二手车经理人当中认为“减少”的比例为31.3%;“增加”的比例为1.0%;“持平”的比例为67.7%。
集客量方面,11月线上集客量有所增加,线下集客量有所减少。其中认为线上集客量 “增加”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8.3%;认为线下集客量 “减少”的经理人比例为29.2%。
交易量方面,11月二手车交易量有所下降,认为 “下降”的比例为17.7%;认为“持平”的比例为81.3%;“下降”的比例为1.0%。
库存方面,11月库存量与库存周转时间均有所增加。其中认为库存量 “增加”的经理人比例为25.0%;认为库存周转时间“增加”的比例为29.2%。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总体来看,11月二手车市场主要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全国多地二手车交易市场闭市、车商停业,市场需求与客流下降明显,11月的整体经营情况表现不好。在接受调查的二手车经理人中,有六成表示2022年11月资金流通情况下降10%-30%;同时有四成表示2022年12月资金流通情况将与11月基本持平。
谈及对下月的预期,二手车经理人认为,12月二手车市场将进入淡季。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二手车经理人对交易价格和成交率没有太高预期,市场存在较大压力。
呼吁延续购置税减半政策
进入12月,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希望在年底有一个更高的翘尾,冲击全年更好的销售目标达成。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12月底燃油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和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结束,也让12月的汽车销售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的政策基本达到预期,截至11月10日已执行400亿元,预计今年总体减税金额将达到550亿-650亿元,此前测算的减税金额十分精准,政策效果符合预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进入12月,购置税补贴和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结束,而且明年春节提前至1月中旬,年底的消费者购车需求将集中释放。
不过,多数经销商对12月市场判断较为悲观,认为疫情不确定因素较大,车市很难再现往年年底的热度,出现翘尾行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经销商希望政府可以延续2022年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并且扩大受益面,覆盖到全部乘用车。同时希望地方政府的现金补贴、租金减缓、发放购车券等促进政策继续出台,呼吁主机厂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对经销商的销量任务目标适度调整,减少经销商库存及资金上的压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未来汽车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合理控制库存水平,切勿松懈疫情防护。(记者 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