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两则关于碳酸锂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照,让外界从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下面临的困境中看到一丝希望。
一则是当碳酸锂价格重回50万元/吨时,不少行业人士发出强烈呼吁,“该管管碳酸锂的价格了”。另一则是在9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表示,要建立重点原材料价格部门联动监测机制,引导碳酸锂、稀土等重点产品价格回稳。
近两年来,碳酸锂价格接近4倍多的涨幅,让动力电池和整车企业苦不堪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环环相扣,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勒住疯涨的碳酸锂?
上游“赚疯” 碳酸锂价格将维持高位
2019年,碳酸锂的价格约为7.1万元/吨,2020年有过4.7万元/吨的“洼地”。然而,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快速上行,今年2月突破50万元/吨,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受供给增加等因素影响,3月后的价格一度跌至46万元/吨,但6月以来,重拾缓慢涨势。根据上海钢联8月23日发布的数据,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上涨0.3万元/吨,至47.55万元/吨,为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0.25万元/吨,至48.75万元/吨,近6个交易日上涨5次。
据悉,多家第三方平台的碳酸锂上周市场统计均价已突破49.5万元/吨,直逼50万元/吨大关。在现货市场上,碳酸锂散单成交价已突破50万元/吨,最高已达到52万元/吨。目前,上下游点对点的碳酸锂长协定价也超过49.3万元/吨。
记者了解到,此次锂价连续上涨,主要源于供应面的扰动。作为锂盐主产区之一的四川,部分企业生产受限。而在青海的盐湖提锂主产区,出货和物流也受到一定影响。
碳酸锂价格居高不下,早已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挑战。此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直言:“目前,动力电池占汽车总成本的40%~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则“隔空”回应:公司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但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
据悉,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企业的确赚得盆满钵满。根据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赣锋锂业实现营收144.44亿元,同比增长255.38%;净利润72.54亿元,同比增长412.02%。天齐锂业实现营收142.96亿元,同比增长508.05%;净利润103.28亿元,同比增长11937.2%。不难发现,天齐锂业这一期间的净利润不仅是比亚迪的3倍,更是比宁德时代高出不少。
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李科表示:“当前锂矿行业原材料价格短期上涨非常明显。尽管近段时间价格略有下滑,但依旧维持高位。”天齐锂业副总裁李果称:“预计未来18个月内,锂盐仍将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下,碳酸锂价格维持高位恐会是不争的事实。
供需错配 协同发展才能共享收益
据李科介绍,在锂资源的分布上,智利和澳大利亚的锂储量约占全球的70%,并将长期主导市场供应格局;当前,两国锂产量约占全球的75%。受动力、储能电池等需求驱动,预计至2030年,全球锂需求量总体将保持约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虽然各种因素对锂供应的影响难以量化,但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智利锂矿开采国有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锂矿资源主要在国外,国内企业根本没有定价权。”他还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擅长海外投资,我国在这方面有短板。现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在海外市场逐渐找到了投资重点。”
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何佳言坦言,碳酸锂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错配,供给短缺的因素在于两方面。
其一,在上一波锂矿资源的开发周期中,2016~2020年大部分成熟项目已被开发。目前,市面上的锂矿新项目大多数处于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开发一个矿产资源,不是只要出钱买下就可以。这些区域没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工厂、电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的速度较慢。
其二,近两年出现缺口,在于上游建设周期没有办法匹配下游的扩产速度。锂资源类项目一般3~5年的开发周期已算较快,速度慢的项目开发8~10年都有可能,而中下游扩产一般只需1年左右,甚至最快10个月就能建成投产。作为上游企业,建设周期决定了远远追不上下游企业的扩产速度,这样就会造成供需错配。
目前,行业巨头已经坐不住了,誓要把上游材料的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日前,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控股的四川康德新能源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选矿、矿物洗选加工、金属矿石销售、贵金属冶炼(除稀土、放射性矿产、钨)等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这标志着宁德时代正式开启了四川优质锂矿资源的“争夺战”。此前,除宁德时代外,比亚迪等企业也在江西等省份成立了锂矿相关公司。
有行业人士指出,锂盐价格要回归理性,除了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之外,要供需两端以及锂精矿为主的成本端做出一些改变才行。对于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的电动化目标,资源保障能否支持?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鲍伟认为,第一,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获取更多的资源;第二,上下游要充分协同。“大家只看到了这两年材料企业赚钱,此前亏钱的时候,也没见整车企业伸出援手。因此,需要上下游充分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做好战略布局,‘走出去’非常必要。”他说。
布局长远 呼吁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价格暴涨暴跌对于产业链上下游都是伤害。我们的理念是尽快开采资源,定价格。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上下游企业都舒服。”何佳言表示。据悉,赣锋锂业在海外项目建设规划提出了三点:提速度、保供应、稳价格。由于该公司在锂行业较早“走出去”,该踩的坑已经踩过,同样买一个矿的建设周期会更短,可以尽快把矿变成产能,供应下游企业。
事实上,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等都非常关注锂、镍、钴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表示,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令人不安,汽车制造商等价值链中下游企业都在为上游的矿主打工,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明确表示,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出现价格暴涨,是由于资本炒作。
“价格上涨的原因,基本是因为资源错配造成的问题。”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指出,下游扩张的速度快、效率高,上游进行匹配会有一个时间差,直到时间缩得越来越短,整个资源匹配会比较平衡,材料价格就会回归到市场公允的水平。
肖成伟还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锂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其价格趋势会逐渐上涨,但不会过于激烈。既然现在问题出现了,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第三方行业机构都要想办法,尽量把对行业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张宇平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中国要实现“资源为王”,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和鼓励相应的行为。冯猛也提到,工信部将同时支持锂资源、锂盐、电池材料等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合作。
张宇平认为,循环利用也是王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华友钴业在海外已开始布局资源的循环回收利用。何佳言也提到,未来材料企业并不只是生产销售,还要破解行业痛点,提供全方位可定制的解决方案。(记者 赵琼)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