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发展短板有待补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2-14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研创的《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蓝皮书》认为,虽然国内的林业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在促进林业高质量转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进程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


  第一,森林资源采育失衡。林木的生长通常需要较长周期,一些名贵树种的生长周期更是长达数十年之久。虽然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企业、个人及其他有生力量通过公益造林、社会造林的方式积极落实国土绿化工程,种植林木的效率有所提升、面积显著增长,但由于森林资源的不断消耗,林木的生长速度往往无法跟上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采育失衡。一方面,人工造林的林种较为单一化,幼林较多,成活率较低,造林的成本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盲目造林缺乏综合性评估,也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


  第二,林业科技推广不足。科技创新是助力林业高质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构建现代化林业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然而,一方面,当前林业科技的推广任务主要下沉至各级林业站及国有林场,这些基层单位虽然会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去执行科技推广任务,但依然缺乏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推广的手段仍然以口头讲授、印发宣传单页这样的传统形式为主,缺少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高技术辅助。加之诸多林业站及国有林场日常业务繁忙,往往疏于林业科技的推广,且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第三,林业人才青黄不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许多新岗位、新职位、新工种的从业者年龄构成都逐渐年轻化,相较之下,林业从业者却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林业中的大多数工作具备实践性极强、工作强度较大、户外活动时间较长的特点,由于无法忍受这种艰辛,许多林业种植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加之基层林场和工作站的配套设施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难以吸引优质的青年人才,导致林业从业者特别是从事林业科技工作的研究人员队伍老龄化严重。


  第四,林业经济形式单一。相比于工业和其他行业,林业经济主要依托于森林资源,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以及资源的趋紧,可供投入林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十分有限,林业产业资源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因此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增长,而这些有限的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林业的主导产业尚显稀少,产业优势并不明显,实现产业化的模式和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与管理创新,粗放式的消耗型经济模式使得林业生产缺乏品牌文化建设,林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较差、含金量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此外,林业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产业辐射效应,社会参与力度较小,林业上下游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程度较差,这导致林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林业深加工能力较弱,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记者 刘国民)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