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时间不定、盈利模式不明 警惕储能电站“圈而不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2-16





  “2020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00万千瓦,预计2025年总需求将达到3000万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到1.5亿千瓦左右。”在近期的采访中,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若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元以上。


  多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现在缺少规范储能电站并网时间的文件,导致储能电站大量闲置。“没有说明并网日期,企业没有紧迫感。1月至6月,国内新增新型储能项目257个,储能规模1180万千瓦,真正在建的却没那么多。”


  根据中关村储能联盟的预测,2021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将达到1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量的比重或上升至47.3%,比2020年底提高约2.5%。


  实际上,今年以来,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增长迅猛,储能企业订单成倍增加。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技术中心主任楚攀认为:“今后储能装机会按照每年翻倍的速度递增,完成2025年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任务,难度不大。”


  装机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很多省市区要求强制配储。“新能源发电并网必须配储的要求,会引发储能电站装机热潮。”楚攀提醒,“这种模式并不持久,也很难保证质量。”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宝表示,储能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对推进能源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意义重大。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储能的市场空间巨大,但现在的储能装机并没有规定并网时间,只是要求了规模总量,“让不少企业有了钻政策的空子。细数现在储能行业的招标与中标公告,很少规定并网时间,有很多企业选择了先招标,该申报就申报,该拿指标就拿指标,但并不进行实质性建设,并网发电的储能项目屈指可数。”


  “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的前置条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均给出了碳达峰的具体时间节点和新能源装机目标。”某新能源企业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有类似要求风电光伏强制并网的政策,将会大大促进储能电站的并网量。”


  为什么投建了储能电站却无法并网呢?


  禾望电气集团总部营销部总经理崔少森坦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导致企业投资建设意愿不强。“各地陆续出台了新能源配套储能的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储能没有成熟可行的市场运作机制,目前只有峰谷电价差有相对明确的计算方式。”


  上海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铎表示:“各省储能政策要求虽有不同,但均未对配置比例及持续时长的制定依据进行详细说明,亟需统筹考虑区域电源规划、新能源发展情形、电力市场建设进度等因素,合理测算电力系统储能需求,科学设计配置比例与时长,避免储能电站'跑马圈地'。”(记者 韩逸飞)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