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表示,我国生猪生产在二季度已经完全恢复,主要受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影响,当前的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9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增长60.9%,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5.2%。今年1月下旬开始,猪肉价格连续8个月回落,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也没有出现猪肉价格反弹。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每公斤21.03元,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76.7%。
生猪市场供应“中期看仔猪,长期看母猪”。3月以来,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8-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
孔亮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将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对于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情况,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当前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都处于较高增速的状态,尤其是生猪出栏数量继续高速增长。供给的持续增加,也导致了猪肉价格位于极低水平。背后一方面是猪周期的运行阶段,价格继续下跌的预期也使得生猪正在加速出栏。此外,饲料价格处于高位,并未从成本端推升猪价,反而提高了生猪养殖成本,进而进一步加速了出栏,供给的增加继续压制猪价。
面对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如何解决防止猪生产大起大落的问题,陶金建议发展规模化养殖企业,以降低平均养殖成本。同时,规模化养殖企业具有更强的猪产业的供需周期波动预测能力,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养殖和繁育的规模,最终能够一定程度上熨平猪周期。
对于阶段性猪肉供应过剩的情况会持续多长时间,陶金指出,目前猪周期仍然处于深跌状态,年内较难回到上涨状态。不过,随着养殖户的退出,生猪存栏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数正出现环比减少的态势。当前猪周期已经历了约半年的时间,猪价也接近历史低位,生猪供应过剩的情况在明年恶化的可能性变得更小。但在年内,考虑到生猪出栏数的短期爆发,供给过剩仍将是常态现象。
为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尽量熨平“猪周期”,从6月开始,农业农村部即针对生猪产能过剩的苗头,通过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有序安排生猪出栏。
随后,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
7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环比连续3个月减少。目前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采取“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措施,有助于减少亏损和行业去产能。
孔亮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产能调控方案要求,落实地方分级调控责任,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时,保持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翻烧饼”,防止损害基础生产能力,影响长期的市场稳定供应。(记者 宁婧)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