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业互联网领域密集迎来政策利好,包括:《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以及百万工业App培育行动等。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核心技术短板问题依旧存在。
政策助推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
当前,AI、大数据、算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并加速与制造业渗透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提出了新型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战略,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智造为核心,提出综合性政策抢占新一轮工业变革制造高点。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也不小。
早在2018年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并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2019 年11 月19 日,工信部进一步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推进方案》,面向2022 年提出了“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措施。近期,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又联合编制了《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这些政策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占尽先机,成为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更是凸显了我国欲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大显身手”的决心,对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激发“5G+互联网”资源供给能力有重大意义。
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从前期的计划,到近期的征求意见稿,一系列政策不断助推工业互联网升级与发展。但我国工业互联网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还需直面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
首先,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体系,但核心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例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几乎被大型国际企业垄断,欧美企业占据全球前50强的74%。传感器、芯片等重要工业设施的关键技术方面研发也较多地追随国外的脚步,性能方面创新不足。
其次,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不仅涉及内部设备,更多涉及的是与外部网络和设备的互通。然而,当前的工业互联网设备在互通接口上暂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大厂商“各自为营”,封闭性较强,开放度明显不足,这将会影响物联网的发展进度。
此外,工业互联网建设与普及成本较高。在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和数据联网只是第一步,整个智能生产系统的建成,需要巨额资金成本以及漫长的时间成本。
各方助力,加速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
虽然当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也存压力,但若能直面困难,也能为当下中国数字化转型带来重大机遇。
在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应加强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各企业、各部门应加强研发的协同,着力突破工业互联网领域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工信部发言人黄利斌近日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强化标准引领”。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家政策密集发力,使工业网应用落地提速,但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整个产业链和相关企业的都需同步发力,克服困境、立志转型。(卢臻)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