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氢能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资本市场火热尚不足以真正影响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储运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经济性等,才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4月6日,光伏巨头隆基股份正式入局氢能产业的消息引爆市场,随后氢能源概念股集体暴涨,美锦能源、厚普股份等股票迎来涨停。在地方政策加大支持、产业筹备加速、各路资本蜂拥而至的背景下,氢能产业将会呈现何种新局面?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氢能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资本市场火热尚不足以真正影响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储运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经济性等才是行业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概念炒作目的显著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的重要性日渐受到重视,各地政府、企业也早已将目光瞄准氢能领域。相关分析指出,4月初氢能板块股票的强势大涨,除了光伏巨头入局氢能对市场情绪的引爆,还有券商对氢能产业的跟进追捧。
平安证券在其报告中表示,氢能产业是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氢燃料电池汽车由于能量效率高、安全性高、无排放、寿命长等优点,有望广泛推广;随着氢能逐步用于汽车、钢铁等行业,氢能的利用量将逐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石化、美锦能源、宝丰能源、海马、上汽在内,从传统能源领域企业到下游应用场景的整车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氢能领域。
相关氢能产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现阶段,氢能股价上涨更多是概念炒作,能源巨头入场等类似事件只能在短期内炒高氢能源概念股价。目前氢能产业在技术水平、应用场景上成熟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氢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概念,其原因更多是外界对氢能产业潜力的肯定,同时不排除相关企业以提高自身股价为目的跟风布局。该分析师强调,氢能产业在资本市场的火热并不能对氢能未来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从产业自身角度出发解决固有瓶颈,才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产能过剩风险初步显现
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容量及需求有限,关键技术及基础设施等均存在瓶颈。在此背景下,社会资本和热钱加快流入燃料电池产业,加之各地政策规划及项目一哄而上,氢能产能过剩风险初步显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为1199辆和1177辆,同比下降57.5%和56.8%。截至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仍未见大幅上涨态势,但与此同时,各地的氢能产业规划发展热情有增无减。
“目前有20多个省级市、40多个地级市推出了60多个氢能产业规划。规划中的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料电池堆数量等规模庞大。而目前的市场需求、产能利用率仍较低,因此可能大大超出市场承载能力。从各地方政府布局产业的情况看,显然是过热了,应该对产业可能存在的过剩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
景春梅认为,中石化、隆基等一些龙头企业对氢能产业的大力投资和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其自身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对氢能业务的布局比较务实。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其制定氢能产业规划过程中并未充分考量氢源是否绿色,核心关键技术如何攻克,如何解决储运,以及实现商业化发展等问题,而只是热衷于追求政绩和炒作,并没有脚踏实地地推动产业发展。
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在近日举办的“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也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吸取我国风电、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要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分割、低端重复开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等。主管部门首先要着力解决开发分散的问题,防止一哄而上、一松而散。我们现在技术还不完善,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这都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不能因为政策扶持就仓促上马,更不能因为遇到技术和产业难题就望而却步、停滞不前、偃旗息鼓。”
储运问题短期内仍难改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向记者坦言:“产业的实质性发展还是要落到产业本身,比如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到多少了?氢气的产能或利用率到多少了?或者有什么代表性的技术进步和突破?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氢能产业只是虚热。”在这位业内专家看来,虽然各大巨头开始逐鹿氢能,如光伏巨头隆基的布局,可以为制氢端提供清洁电源,但氢气的储运技术水平缺失、成本高等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善。
景春梅认为,目前氢能产业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成本较高,以制氢环节为例,电价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影响很大。因此,各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禀赋条件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商业化应用并增强氢能产业承载力,降本尤为关键。其次是我国并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导致难以降本,进而影响到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速度和规模。最后是储运技术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突出。
景春梅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方主要在“三北”地区,但能源消费地集中在东部地区,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匹配。因此,氢储运技术成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外送消纳的关键角色。由于管道输氢和液氢等运氢方式在技术应用上尚未得到突破,目前主要以高压气态氢长管拖车的方式运输,无法实现氢的大规模运输。
“由于面临这三大挑战,因此企业或各地方政府在布局氢能发展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考虑储运的规模及成本,对潜在的市场风险有足够的重视和分析。”景春梅说。(记者仲蕊)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