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集群将迎来更大力度政策支持。记者获悉,我国将加快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顶层设计,酝酿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支持集群内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信部将通过竞赛方式确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并予以重点支持。地方上,江苏、湖南、安徽、深圳等多地将进一步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支持举措,扩大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集群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2019年,工信部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引入竞赛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工程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44家集群作为培育对象,并通过支持第三方社会组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来加快集群的培育建设。
在一系列创新和利好政策驱动下,当前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初露头角,实现企业集聚由“物理相加”转向“化学相融”,在加快区域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南工业基础雄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业内骨干企业根植于此,但长期以来,企业之间合作不足,关键核心环节上面临共性的“卡脖子”技术制约。如何破局?合作创新是关键。2019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成立,联合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头部企业拧成一股绳,企业间“竞争者”合作多了,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了,先后突破了高性能发动机等22项关键技术,研发总投入由2018年的52.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82.5亿元。
龙头企业带动协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徐工集团联合十余家高校院所组建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累计开展核心零部件研发项目30余项,在突破技术空白的同时,还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的重点平台。瞄向新兴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汉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接入超过67万台工业设备、超过180个工业APP,为核心零部件、军工、港口、工程机械的330余家大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在新兴产业蓬勃兴旺的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在中兴、华星光电、中芯国际等一批骨干企业的牵引下,集群孵化出多家高端电子材料等高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集群显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重点产品本地配套率达50%,多数零部件、原材料、设备能够实现“一小时供应圈”内及时供给,成为保障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区域间协同合作、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同时指出,目前不少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能力弱,产业技术层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需要立足国情,在理念和方式上探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展望“十四五”,我国将加快部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记者从工信部规划司获悉,面向“十四五”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文件出台,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依托市场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进一步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此外,工信部将适时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继续通过“赛马”方式对44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中选优,确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并予以重点支持。
地方上,记者从湖南、安徽、湖北、上海、深圳等地工信部门了解到,多地将面向“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其中,湖南正在编制起草《湖南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指导意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等是重点培育领域。深圳表示将在全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系统谋划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方向、路径和具体形式。
财政金融支持也将再发力。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将进一步扩大支持,社会资本也将积极调动起来。例如,深圳将发挥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作用,积极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为集群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多样化渠道。
“构建起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能够有效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和创新性,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侯彦全表示,“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集群发展的一张蓝图,探索专门支持集群发展的政策工具箱。同时,地方应谨慎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围绕某一或若干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强链补链畅链工作,打造区域创新生态网络,助推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记者 郭倩)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