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0日,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已满一年。
9月2日,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改革试点任务平均实施率接近80%,初步实现了设立目标。未来,还将赋予自贸区更多改革开放自主权,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自贸区取得优异成绩
今年以来,疫情对我国贸易发展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自贸区的稳外资能力无疑被寄予厚望。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介绍,今年1-7月,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实际利用外资131.1亿人民币,外贸进出口6607.6亿人民币,分别占所在省市的5.8%和10.8%,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履约难,加快产业聚集和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在这些方面做了诸多工作。
对于自贸区成立一年取得的成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自贸区作为中国最高水平区域开放的探索内容,为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试验田。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各地方围绕当地产业特色,积极对标该行业领域的国际通行规则,探索出适合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一方面,有助于加大制度创新集成,在地方层面统筹解决制度创新碎片化问题,打通各部门制度衔接的断点和空白点,打破制度梗阻,提升制度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企业的切实需求,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更好发挥政策效果。此外,有助于在小范围内尝试突破创新,为全国范围复制推广该项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庞然进一步说道。
以山东自贸区为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青岛片区实施了青岛口岸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烟台片区组建涉外人员服务专班,推出日韩企业国际包机,帮助20多家企业300多名外籍员工返岗。此外,黑龙江自贸区黑河片区则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协助中医药进出口企业复工复产,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助力企业防疫物资进出口。
为了支持企业融资便利化,江苏自贸区推出了“关助融”,由金融机构结合海关信用信息和企业征信数据实施授信评价,给予相应信贷额度,审批及授信一般可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且贷款利率低于同类产品。河北也累计出台了33条专门支持政策措施,推动相关银行向自贸试验区内39家企业提供7亿元的授信额度。
据了解,上海临港新片区加快布局前沿科技产业链,已落地集成电路企业40余家,落地生物医药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目前正积极对接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大飞机总装、服务、保障的产业链企业聚集。
此外,江苏自贸区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动互认、产品通关进口、产业链协同配套等集中开展创新,不断破解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聚集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机构和一流生物医药企业。
各地围绕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开展差别化探索。比如江苏自贸区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河北自贸区则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等。
延边省份在这批自贸区中更充分挖掘了自身优势,在差异化探索方面让人眼前一亮。广西自贸区主要深化面向东盟合作、创新边境经济发展,如大力推进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云南自贸区突出“沿边”和“跨境”特色,提升沿边地区开放开发水平。推出“跨境电商+边民互市”创新模式,提升边民互市结算效率,推动对越出口增长。而作为中国最北端的自贸区,黑龙江自贸区则主要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
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唐文弘介绍,2019年8月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运行。一年来,各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立足区位特色优势,突出差别化探索,加强系统集成,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改革试点任务平均实施率接近80%。
业内专家表示,如今上述自贸试验区的既定改革任务已实施近80%,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剩余的20%改革试点任务,特别是鼓励地方围绕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探索高水平开放的差异化可定型的制度设计,尤其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继续探索扩大开放的新路径,在做好风险压力测试的情况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对于未来自贸区的发展,庞然指出,当前在贸易投资开放方面,创新着力点逐步从边境上向边境内政策转移,更好推动国际规则国内化发展;在金融开放方面,应努力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从土地等资源来看,未来自贸试验区的资源供应会更加充足,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更低,面积也会更大。其次,从人才等人力资源来看,未来自贸试验区的配套基建政策会越来越多,人才落户、购房减免、住房补贴等政策会更切实的惠及来自贸试验区工作的年轻人,因为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再次,从雄安片区的金融创新中吸取经验,未来自贸试验区建设金融方面的限制会越来越少,相关金融开放的政策会更多地落地,盘活金融资产,撬动社会资本,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也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可以期待的领域。最后,现阶段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向区域、全国扩散也是需要落实的方面,未来有关自贸试验区经验在产业发展、区域贸易方面应用的政策会越来越多,这也是设立自贸试验区的意义。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形成更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集成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在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走在前列,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仍然持续低迷的当下,用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这将极大地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于稳外贸、稳外资而言都是利好。(记者 宁婧)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